首页 >
邵阳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团队用专业与温情续写生命故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邵阳日报·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吴奕)6月18日清晨,邵阳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病房里流淌着融融暖意。谭叔叔手捧一面”医德高尚 医术精湛”的鲜红锦旗,来到护士站前询问:“姚发主任在吗?韩啸教授在吗?我想当面表达我的感谢,谢谢你们这里的每一位医护人员!”这面锦旗的背后,是一段跨越3个月的”护心”故事。

3月15日,正在家中吃午饭的谭大叔突然捂住胸口,豆大的汗珠顺着额头直往下淌,“就像有人用铁钳攥住心脏,疼得我后背都抽着痛,歇了二十多分钟都没缓过来,还直犯恶心。”家人紧急将他送外院就诊,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冠脉三支病变(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均严重狭窄),随时可能发生心肌梗死。4月7日,谭大叔一家来该院就诊。

“患者三支病变复杂,心肌长期缺血,手术风险高,但并非没有机会。”接诊的姚发主任与韩啸教授共同查看外院造影影像,立即组织心内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组开展多学科会诊。韩啸教授指着影像上的狭窄段分析:“左前降支近段99%狭窄,回旋支中段闭塞,右冠远端次全闭,需要搭建3根桥血管,每根吻合位置必须精准到毫米。”姚发主任补充:“同时要尽量缩短心肌缺血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两位专家反复推演手术方案至深夜,最终确定了手术的最优组合。

4月11日,心胸外科手术团队严阵以待:韩啸教授与姚发主任站在手术台前,前者手持手术器械精准游离桥血管,后者专注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师紧盯监护仪,实时调整用药;体外循环师调试设备,确保每一滴血液都精准循环;护士们将手术器械按使用顺序排列整齐......"准备吻合左前降支。""调整桥血管张力。""监测血流,角度再偏0.5毫米......"经过5小时的精细操作,三根桥血管被成功吻合,原本缺血的心肌重新获得充足血供——这场“心”重建手术圆满成功。

“术后6天就可以出院了,我现在感觉很好。”谭大叔笑着说。原来,姚发主任团队与韩啸教授采用了“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术后2小时拔除气管插管,6小时可床上坐起,第2天就能在护士搀扶下床边活动;护理组定制“康复时间表”,从呼吸训练到饮食调理,每一步都有专人指导;发现他因担心恢复情况失眠,责任护士查房时都会陪他聊两句:“大叔您今天血氧98%,比昨天还好呢!”

6月18日复查时,谭大叔的心脏超声显示:三根桥血管血流均通畅,心肌供血良好。他特意选了这面锦旗:“没有主任的精准判断,没有医护团队的日夜守护,就没有我的今天。”

韩啸教授表示:“我们将前沿的医学理念、精湛的诊疗技术带到邵阳,就是让家乡的父老乡亲无须长途奔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谭大叔的康复,是我们科室力推'专家下沉+本地提升'模式的生动注脚,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顶尖医疗。”心胸外科姚小桂护士长说道,“我们不仅要治好病,更要让患者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怀。”

该院心胸外科通过“武汉亚心专家常驻+本地团队培养”模式,技术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韩啸教授常驻一年来,已带领团队完成复杂心脏手术百余(121)台。下一步,该院心胸外科团队始终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手术台上的精准操作,到病房里的嘘寒问暖,他们用专业守护健康,用温度传递关怀。

编辑:何雅丹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