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刘雅倩 李炜)6月18日下午,邵阳市中心医院召开党建引领大祥区、新宁县老乡联动包乡包村推进会。会议旨在深化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医疗服务网络,以“老乡服务老乡”的地缘纽带为切入点,构建“党建引领、政策驱动、乡情赋能、标准支撑”的基层医疗服务创新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末梢精准下沉。该院党委书记朱鹏程参加会议,医务部、对外事务部、各党总支及两县区医护代表参加会议。
严格落实《邵阳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师包村工作指导意见》核心要求,创新"1+1+1+1+N"包联模式(市级老乡专家骨干包乡+县级本地人才医师包村+乡卫生院协同+村卫生室落地+N项乡情服务举措)。
全流程服务的精准化设计
对外事务部副部长刘雅倩会上讲解包乡包村医疗服务工作规范《从“是什么”到“怎么办”的全流程指引》,将乡情元素融入“三阶段服务闭环”:
基线调研阶段:采用“方言访谈+智能采集”双模式,建立包含家庭关系、民俗习惯等要素的“乡情健康档案”,重点关注慢性病老人、儿童、孕产妇等重点人群;
策略制定阶段:实施“地缘差异化服务”——对偏远村推行“乡音远程培训+季度返乡集中坐诊”,在人口密集村组建“老乡慢性病管理专班”,由本地医师担任健康管家;
工具赋能阶段:构建“数字化+本土化”服务矩阵,包括“乡土应急药箱”、方言版健康知识推送平台、“乡音问诊”时段。
医防融合的精细化实践
慢性病分级管理:建立“红黄绿”三色干预机制,对高危患者实施“医疗随访+生活关怀”双轨服务;对中低危人群每季度组织“屋场健康会”,以本土病例开展防治宣教。
双向转诊体系:开通“老乡绿色通道”,向上转诊时由同乡专家优先对接专科资源,同步传输患者资料;向下转诊时开展“方言技能培训”,针对术后康复等场景编制本土化操作手册,建立“专家-村医-患者”三级随访网络。
最后,朱鹏程书记作总结。他指出:“要通过制度创新将地缘情感转化为可持续的服务动能,真正实现‘专家下沉到村口、技术扎根在基层、健康守护在家乡’的战略目标。”同时强调:“要充分发挥老乡医护‘语言通、民情熟、信任度高’的天然优势,将技术下沉与情感联结深度融合,让医疗服务既有专业温度,更有故土温情。”
此次推进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该院探索出一条基层医疗服务新路径,即通过标准化与本土化的有机融合——乡情柔性渗透。这为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医疗服务网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