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绥宁:镌刻在时光里的心灵原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人到中年,走过山川湖海,看过繁华喧嚣,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始终留在那座隐匿在湘西南群山中的小城。它没有都市的霓虹闪烁与车水马龙,却有着能触动心灵的质朴风情和历经岁月沉淀的深厚底蕴,宛如一本珍藏多年的旧书,每一页都写满故事,成为我生命中无可替代的珍贵宝藏。

旧物与乡音的眷恋

家中那张老旧竹椅,椅背纹路被磨平,坐上去“嘎吱”作响,满是往昔的温度。祖父夏夜常坐其上,手持蒲扇为我驱赶蚊虫,讲述古老的传说。我依偎在旁,摩挲椅面,听着故事,伴着轻柔的凉风渐渐入睡。如今,每次看到这种竹椅,童年的温馨画面便涌上心头,关于成长与亲情,在这质朴物件上找到了归依。

走在绥宁街巷,熟悉的乡音声声入耳。“嘛港咯”“搞么滴”,简单话语却饱含生活烟火气。集市上,卖猪血丸子的摊主热情招呼:“来尝哈,我这丸子新鲜得很,腊香喷鼻!”香味瞬间勾起对年夜饭的回忆。一家人围坐,共享这道美食,满室飘香,那是家的味道,是绥宁独有的温暖符号。方言与美食交织,勾勒出鲜活的生活场景,让我沉醉其中,眷恋不已。

自然与传承的交响

巫水如一条碧绿丝带贯穿绥宁,是小城的生命之河。夏日午后,阳光洒在水面,波光粼粼,宛如流动的金色画卷。巫水不仅滋养了沿岸生命,更像是精神寄托,隐喻着生命延续与时光流转。它见证无数悲欢离合,是绥宁永恒的守护者。村落里的老水车,静静伫立溪边,叶片虽已斑驳,却依旧保持古朴姿态。水车日复一日将溪水扬起又落下,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似时光的低语,讲述农耕时代的往事。水车每一次转动,都传承着先辈们勤劳质朴的精神,承载着绥宁的历史记忆,让后人得以感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它是绥宁农耕文明的象征,在岁月中坚守,见证时代变迁。

往昔与今朝的对话

小时候和长辈去寨市古镇赶集,集市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卖竹编器具的摊位上,摆满精巧竹篮、竹筐。摊主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熟练展示竹篮,讲述制作过程,竹条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变成实用又美观的器具。再访古镇,往昔场景如在眼前,只是老人的摊位难寻踪迹。

古镇地方志记载,这里曾是重要商贸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客商汇聚,繁华一时。据史书记载,唐代诗人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曾游历至绥宁附近。他被这里的山水美景打动,留下的诗篇大多已失传,但他的足迹为绥宁增添了文化底蕴。黄桑的上堡古国,是苗族历史上的第一个国都。历经岁月沧桑,主建筑金銮殿毁于一场大火,或许只有磨损的青石以及斑驳的外墙 ,才能窥见当年的古朴风貌。历史遗迹承载着过去的辉煌,见证了绥宁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传承,宛如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

平凡中的生命感悟

在绥宁,常见山里村民背着背篓或挑着担子,穿梭于蜿蜒山路。肩上负着新鲜蔬菜或待售山货,他们步伐稳健,身影在山间时隐时现。这平常场景背后,是生存的艰辛。山路崎岖,村民们却日复一日奔波,为生活努力。这让我思考,他们的坚持与韧性从何而来?从这些日常琐事中,我看到生命的顽强,感受到绥宁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土地的眷恋。他们在艰难环境中,坚守生活方式,努力扎根生长,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的美好。

绥宁有着矛盾又和谐的美。这里的人们生活简单,远离都市喧嚣,却在质朴中蕴含丰富情感。人与人之间,有邻里间的温暖关怀,也会因小事产生隔阂。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绥宁人坚守习俗和手工艺,也逐渐接受新观念和生活方式。在节日里,尤其是四八姑娘节这天,年轻一代穿着传统服饰,也会用手机记录这欢乐瞬间。这种别致的仪式感,让绥宁的生活充满张力,也让我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在时代浪潮中,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平衡与方向,守护内心的那份本真。

绥宁,这座被时光偏爱的小城,它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缕烟火,都深深烙印在我的生命里。它是我灵魂的栖息地,是精神的原乡。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我对绥宁的眷恋都如巫水之绵延不绝。它是岁月沉淀下的瑰宝,永恒闪耀,在人生的旅途中给我慰藉。

作者:侯东金

编辑:封龙仪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