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篇文章开始前,请你先想象一个地震来临的场景。
“大地深处传来阵阵可怕的响声,桌上的水杯突然震颤起来,窗框咯咯叩击窗台,要是有恐怖小说爱好者,一定说这像有人用指节敲打着铁皮棺材,咚,咚,咚。
天桥的钢骨如融化的软糖般扭曲撕裂,百米高楼的玻璃幕墙像大片泼洒的水银倾泻而下,阳光下碎裂的晶体刺入轿车顶棚,金属发出让人牙酸的响声。远处的电视铁搭的钢架一节节折断,塔顶栽进旁边公园的树丛,压垮的蓝色雨篷像被踩扁的冰糕包装纸,随意而且轻飘飘被扔在地上。本就恐怖的画面里,升腾起的灰霾成为不详的气氛组。
镜头转到室内,书柜倾倒的阴影吞没了平板电脑,‘4:00写作业’提示的荧光在瓦砾缝里闪烁两下就熄灭了。房屋如孩童推倒的积木,半截断墙上全家福相框随风轻摆,瓷砖裂缝渗出未干的水渍。
镜头再切向室外,水管爆裂的水柱喷向混杂天空着人群的尖叫短促。柏油马路拱成陡坡,高架桥早没有了原来的样子,地铁口坍缩成黑洞,便利店货架上滚落的可乐罐叮当着坠入地缝,隐隐传来微弱的回声。
当震动暂歇,跨河大桥断裂的缆索仍微微震颤。悬在裂缝处的公交车摇晃着沉入黑浪。”
这是不是你脑海中大地震来临的可怕场景?如果你打开电脑浏览器,寻找跟大地震相关的影视作品,无论是电影还是动画片都与上述画面相似。
但真实的地震场景可能没有这么恐怖。
缓口气,接下来咱讲点安全的,不恐怖的。
文艺作品为了追求画面的感官刺激性,往往会夸大地震对于建筑物乃至城市的破坏。而现代城市新建的建筑物,拥有着严格的抗震设计标准,基本遵循着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的原则。所以,我国城市里绝大多数的新建建筑在大地震中可能不会瞬间化为废墟,更不用担心发生频率更多的中、小地震了。(当然,如果房屋建筑老旧、质量不过关,房倒屋塌的场景也是有可能出现的。)
所以,如果你碰到地震,很大概率房子并不会倒塌。如果此时你身处室内高层,可能还是就近躲避——在震后结束后迅速撤离更安全一些。你要知道身处高层,离开建筑物需要穿越走廊,走下楼梯,逃离到室外安全地带,没一两分钟可下不来,而地震并不会让我们安稳下楼。
图片为日本311大地震新闻报道室内破坏情况新闻报道截图,可以看到画面东西受晃动影响,楼宇结构基本保持完成
没有经历过地震的同学,可能无法想象地震发生时的情形,你就像身处狂风暴雨中的大船甲板,决定不了自己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只能跟随着地面运动四处横冲直撞,可怕的是我们的血肉之躯可能还没有任何防护。
很多真实地震中的监控视频都表明一个事实,在大地震发生时,人们试图撤离的动作是非常难以完成的。因为在剧烈的晃动之下,人几乎不能稳定站立,更不要说能够保持平衡离开建筑物。
如果震时你正好在一楼,很快就能撤离,那可以尝试跑出去。但如果地震发生时你远离出口,不方便立刻逃出,那么我们优选的逃生避险方案是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就近躲避,也是有要求的!规范姿势是伏地、遮挡、手抓牢。这七字口诀会非常好的帮助和指导我们,在地面震动的过程中保持姿势稳定并减少伤害。
室内避震七字口诀
地震时要伏地,也就是迅速趴下,降低重心,这样就不容易摔倒了,保持机动的能力。遮挡,意思是用身边的东西保护头颈,比如软垫、书包、书本等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做缓冲。如果有可以遮蔽的家具,那就更好了,比如可以躲在书桌下。因为室内未固定的物品,如窗玻璃、吊灯、吊顶或未固定的家具,在晃动的过程中经常会将人砸伤。手抓牢,意思是要抓紧你用来遮挡的物体,防止晃动把你甩出去。
小 结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
室内避震七字口诀:伏地遮挡手抓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