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热点
天下英才来邵,是政策“强磁场”,还是心的“原动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4月21日,第二届“邵阳市人才日”暨高层次专家咨询服务邵阳行活动举行,通过搭建高层次人才与地方发展的对话平台,释放出多重重视人才的强烈信号。


第二届“邵阳市人才日”活动现场。 邵阳日报记者 申兴刚 摄


当前,区域资源差异化日渐缩小,人才依然是影响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可以说,城市未来发展潜力的比拼,核心在于人才之争。


没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更无城市IP的流量助攻与加持,邵阳却能吸引天下英才近悦远来,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谢道昕等20人为“宝庆引才大使”;吸引李国杰、邹学校、梅顺齐等院士专家先后在邵阳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市人才总量超70万人。


这背后究竟有何引人用人魔法?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邵阳籍思想家魏源在《默觚下·治篇》一文中给出了答案。

贴心服务是最好的“吸引力”

邵阳对人才的渴望,既体现在 “真金白银” 的政策礼包里,也蕴含在 “店小二” 式的贴心服务中,更彰显于 “娘家人” 般的真切关怀间——


每年4月23日设立为“人才日”,将对人才的尊崇融入城市年轮;大学生创业项目最高支持100万元启动资金,让“硬政策”托举“软梦想”;一张 “宝庆人才卡”,串联起优先落户、子女入学、金融服务、配偶就业等专属权益,让人才在城市中找到 “家的坐标”;


邵东市以“5 年引才500人”为目标,提供编制保障、最高60万元生活补贴,设立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园等支持,打造产业人才“聚宝盆”;


邵阳县为“双一流”院校、专业毕业生提供最高30万元安家费及购房贴息贷款,让“安居”与“乐业”同频共振;


绥宁县对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到该县创新创业发展的引进人才,其研发产品在绥宁年缴纳税收达标,最高奖励20万元;


隆回县对全职引进到县直机关和县属企事业单位签约服务五年以上的人才,最高一次性给予购房补贴20万元,直系亲属常住湖南省外的人才,每年给予最高6000元探亲补贴,用“乡愁补贴”缩短地理距离......


在这些政策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选择来到邵阳,也在这里收获了满满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我们工作氛围很好,年轻人也比较多,刚来的时候同事们看我是外地的,非常关心我,下班带我去游泳、打球,吃美食。”去年,符慧琪考上了隆回、娄底、益阳三个地方的事业单位,但最终选择了隆回,她说,“这里交通很方便,优惠政策也很好,每年3万元的生活补贴连续发五年。”


情感“软联结”加持政策“硬支撑”

人才的成长需要肥沃的土壤,更需要能展翅翱翔的天空。于是邵阳选择成为“舞台搭建师”,为不同领域的人才定制专属“聚光灯”。


2021年,向杰从娄底来到邵阳,作为“三高人才”引进到湖南省汽车技师学院,成为了一名焊接教师。“刚到学校的时候,为了让我能够快速融入角色,学校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培训和指导。还专门成立了大师工作室,便于我开展教学与技术研究工作。”向杰对学校提供的帮助表示感激。


向杰(左一)在指导学生进行焊接 邵阳日报记者 徐翎丰 摄


这份“礼遇”也让向杰快速蜕变——在汽院任职三年多时间,他指导的学生多次在省市技能大赛中获奖,先后获得“湖南省百优工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为涟源钢铁、三一重工等企业培养焊接人才百余人次。更让他暖心的是“政策护航”:2023 年入围省政府特殊津贴人选时,市人社局第一时间实地考察,全程助力学校安置“三高”人才的工作,用政策“组合拳”为人才扎根筑牢基石。


在“抢人大战”中,邵阳作为四线城市,虽然没有资源和区位优势,却依靠“以情为桥”,以情留才,让人才愿意扎根邵阳、建设邵阳。


放弃中科院深造机会的邹陈娟,在隆回招才引智·招商引资推介大会上,动情地细数“家乡温度”:从人才补贴到教研平台,从导师帮带机制到婚礼现场的祝福,“每一份珍视都让选择更坚定,回到家乡,我从未后悔过!”


隆回县人才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也回应道:“今年正月,邹陈娟举行婚礼时,县委组织部和县委人才办的同志确实以‘娘家人’身份出席。”


和向杰、邹陈娟一样,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因为邵阳“热情”留下,也在这片热土找到了实现梦想的舞台。


中南大学刘伯威博士后团队助力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产学研示范基地在邵阳县新经济产业园落户,破解了国内高性能硬质刀具回收技术难题;邵阳学院大学生创业者何晓暄在学校、本土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的助力支持下,成功研发出食品生物保鲜剂产品并实现市场化......


何晓暄(中)获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当政策“硬支撑”遇见情感“软联结”,当产业平台对接职业梦想,来邵的人才不仅能够得到被尊重、被认可的温暖和关怀,更能在邵阳最大化奉献职业价值。


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城市与人才,犹如共生的根系与繁花,根系滋养繁花绽放,繁花回馈根系活力。


在邵阳,助力家乡发展早已超越地理回归的维度,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心向邵阳,皆可为这片热土添砖加瓦。这份默契,也在一场场聚贤盛会中愈发浓烈。


今年1月,邵阳市第七届邵商大会暨2025年“校友回邵”大会成功举办。来自海内外的邵商和校友代表齐聚一堂,共叙桑梓情谊、共谋美好未来。


北京邵阳企业商会会长唐彬的发言道出心声:“世界是舞台,家乡是我们的根。” 作为邵阳市“招商大使”,2023年,他带领商会促成5个项目落户邵阳,其中中联数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5.35亿元建设新一代绿色数据中心项目,填补了省内非省会城市五星级智算中心空白,为数字经济安下“智慧芯”。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邵商和校友回乡投资额超过3000亿元,占全市招商引资总额的近八成。2024年,全市227个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中,邵商和校友投资项目就有183个,占比80.62%。


而对于各地贤能之士,邵阳也不再是地图上一个陌生的坐标,它正凭借独特魅力与诚意满满的政策,吸引着大家前来开辟新天地。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邵阳以种质资源为“磁石”,引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谢道昕,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等10余位院士专家“问诊”田间。


此后,“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全国首个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落户新邵县、“绿色高效农业及杂交水稻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在绥宁县、武冈市生根发芽......院士团队的“智力下沉”,不仅破解技术瓶颈,更架起了“高端智慧”与乡土实践的桥梁,让邵阳从“农业大市”向“种业强市”跨越。


从“邵商回归”到“院士驻足”,邵阳用“近者悦”的情怀滋养归巢,以“远者来”的格局广纳贤才。这里既有千年文脉积淀而成的乡愁引力,也有刀刃向内的政策革新——从“招商大使”的平台赋能,到省内外设立人才工作站,城市以“筑巢引凤”的诚意,回应着人才反哺的热忱。当邵商携带着全球资源回归故里,当院士团队以创新的火花点燃传统产业,这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宝庆这片土地上孕育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丰硕成果。



记者:刘陪陪


编辑:李思洁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