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更加美好——在《邵阳日报》创刊4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我是邵阳日报社时政新闻部的记者曾小慧。今天,我谨代表奋战在新闻一线的编辑记者,致敬我们的报社我们的家,祝福她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灿烂。

2019年7月,研究生毕业的我进入了邵阳日报社工作。在报社的这五年,是我踏踏实实成长的五年,也是我坚定新闻理想的五年。

“传帮带”是邵阳日报社的优良传统。刚进入报社,领导就安排老师,一对一指导我学习时政新闻的写作。这让初来乍到的我,感受到了报社的温暖,也正是这种温暖,激励着我在新闻之路上不断前行。

五年来,不少领导、同事都给予过我无私的帮助。我清晰地记得,我入职后采写的第一篇人物通讯——上海交大博士放弃高薪返乡投身基层的故事。当时,这篇稿件被编辑部易桂媛老师“看中”,她特意到办公室找到我,提出“加入生动的故事情节,要有细节”等要求,并为我指明了补充采访的思路。在她的启发下,我丢掉了大而空、喊口号的内容,注重添加“讲故事”要素,让新闻报道变得新鲜而生动。

当我遇到难题时,我经常向领导、前辈、同事寻求帮助,他们都倾囊相授、毫不藏私。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全国两会前夕,我接到了采访全国人大代表海水“代表风采”的任务。我采写完成后,将稿件发给部门主任袁光宇,请他提些改进意见。没想到,没过一会,他把我叫到跟前,亲自“操刀”,逐字逐句对稿件进行面批面改,从遣词造句到标点符号的运用,一个词反复琢磨、反复修改,直到贴切为止,可以说对稿件的要求到了“苛刻”的程度。当时,我心想,竟然还有人这么不怕麻烦,一字一句、毫不保留地教导年轻记者。他的这种“琢磨、打磨、折磨”的精品意识、工匠态度,深深打动和感染了我,让我明白:好稿件并不是一蹴而就、一气呵成的,而是经过反复修改磨出来的。

像以上用心用情用力进行“传帮带”的故事,在报社还有很多、很多。

今年7月,报社首批4对师徒结对,4位资深新闻工作者和4名优秀年轻编辑记者“一对一”结为师徒,更好地发扬了报社“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而我也有幸成为其中接受带教的一员。我的师父是德业双馨的副刊部主任羊长发,湖南省自学成才奖获得者,邵阳新闻界评论写作的高手,今年他荣获“湖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能够在组织的安排下拜他为师,是我人生之大幸。

青蓝携手笃行远,匠心育人薪火传。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传承,激励着报社一代又一代年轻记者奔跑在新闻之路上,也正是这种传承,让一代又一代报人创造了40年的不凡。而我也一定会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努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进一步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守正创新,带着责任和感情到基层去,到火热的实践中去,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好,把人民群众的期盼表达好,讲好邵阳故事,传播好邵阳声音。

最后,再次把祝福送给我们的报社我们的家,祝愿她越办越好、越办越精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