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同舟四十年 一朝结缘情难舍 ——在《邵阳日报》创刊4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能有机会参加庆祝《邵阳日报》创刊40周年座谈会,我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莫大的荣幸!

作为本报一名忠实的读者和作者,40年来,我见证了《邵阳日报》从一张报纸起家到“两报一网一端”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了邵阳日报各位老师对我的关切关爱。借此机会,我向大家汇报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和深切感受。

最早与《邵阳日报》结缘,是我1984年冬从部队第一次回家探亲的时候。那年,我刚从连队调到团政治处任报道员,由于职业习惯,我将这张四开小报细细地看了一遍。当时我刚写完一篇小散文的初稿,便按照报社地址,走进了红旗路大信街50号那套木质结构的三层办公楼里。来到副刊部,迎接我的是一位长着络腮胡子的编辑,听他自我介绍叫刘鹏。当他看了我的手稿后,说文章立意不错,但结构有点乱,需要打磨。说完,他顺手抽出桌上一支红笔,在原稿上圈圈点点写了几笔,嘱我再作修改后直接寄给他。

就在那次探亲归队不久,我收到了刘鹏老师寄来的剪报样稿。并附有他手书的一段文字:写新闻稿的同时,兼顾文学创作,学会两条腿走路,会走得更远、更稳一些。

后来的日子,我尽情地沐浴着《邵阳日报》的阳光雨露,她滋润着我在军事新闻园地耕耘的同时,还成就了我的一段美满婚姻。

那是1986年秋,《邵阳日报》刊登了战友采写我的一篇访谈报道。此文被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姑娘看到了,感动之余,她竟主动与报社联系,查到了部队的通信地址后,写信向我表达了爱慕之情。

往后每隔半个月,我都按时收到她寄来的一个大包裹,里面装有她收集的《邵阳日报》。透过一张张散发油墨香的报纸,我读到了家乡各行各业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我按时间顺序装订成册,有空经常翻翻,既缓解了思乡之苦,又丰富了自身知识。一次,部队开展“赞改革开放成就,抒爱军习武情怀”专题教育,我为政委撰写动员报告时,将从《邵阳日报》上收集到的信息资料穿插其中以示佐证,首长讲得生动有趣,官兵听得兴趣盎然。

春去秋来,《邵阳日报》陪伴我度过了那段充实富有的军旅岁月。在机关报道组八年里,我每年都成为师、团报道员队伍中的“发稿大户”和“获奖大户”,并被军区机关报聘为特约记者,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一次二等功,后来,组织上又将我破格提干。

2003年10月,我转业到市药品监管局工作。当时,药监局属于省以下垂直管理的新组建部门,老百姓对国家新颁布的相关药事法规感到陌生,安全用药意识淡薄,执法环境较差。作为分管信息宣传工作的办公室副主任,我深知责任重大。于是我一边加紧补课,学习药事法规,一边向《邵阳日报》求援。得益于时任副总编辑罗础老师的精心指导,我局与报社联合开辟了“安全用药宣传窗”和“药械打假曝光台”两个专栏。除了自己坚持写稿外,每当有重大专项行动时,我还邀请报社记者暗访监管一线,采访执法现场,推出系列报道。为提高公众安全用药水平、打击制售假劣药贩的违法犯罪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有效地发挥了党报特有的宣传作用。

风雨同舟四十年,一朝结缘情难舍。去年,我已退出职场,但屈指一算,43年工龄中,我和《邵阳日报》结缘整整40年,共计在《邵阳日报》《邵阳晚报》发表各类稿件1038篇,出版了个人专著4部。《邵阳日报》先后帮助我圆了“记者梦”“军官梦”“作家梦”。借此机会,我将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心愿:

祝福各位老师身体健康,一生平安!

祝愿《邵阳日报》新征程上再谱新篇,再创辉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