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时光 展望未来——在《邵阳日报》创刊4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致敬时光 展望未来——在《邵阳日报》创刊4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邵阳日报社党组记、社长、总编辑    仇湘中

(2024年9月29日)

志慧部长、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1984年10月1日,《邵阳日报》正式创刊。后天,邵阳日报就40岁了。40载光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倏忽一瞬;但对于报社而言,却是一段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拔节生长、值得铭记的难忘历程。岁月如歌,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想用三首歌曲来倾吐心声,致敬时光,展望将来。

第一首歌:感恩的心。

今天,坐在这里,我们内心充满感恩。

我们感恩党赋予报社生命,感恩中央、省委领导亲切关怀,感恩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的坚强领导、精心指导。邵阳日报由党创办、为党而生、随党而兴,流淌的是党的血液,传承的是党的基因,这是我们的至高荣光,也是我们不畏艰难、砥砺奋进的最大底气。我们不会忘记,新华社社长穆青同志欣然为我报题写报头;我们深深记得,刘正、夏赞忠、文选德、蔡振红等省领导,朱东阳、刘春阳、吴向东、孙载夫、周泽民、蒋建国、盛茂林、黄天锡、严华等历任市委书记和包括志慧部长在内的市委宣传部历任领导多次到报社调研指导,把脉问诊,解难纾困,给我们前进路上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勇气和力量。

我们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给予邵阳日报社无尽的鲜活的创作源泉。《邵阳日报》创刊于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走过了40年的辉煌历程。这40年,邵阳这块热土上风云激荡,沧桑巨变。《邵阳日报》深深植根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从邵阳这座千年古城日新月异的变化里汲取无尽的养料,一路茁壮生长。翻阅13519期《邵阳日报》,从潭邵高速通车到沪昆高铁、怀邵衡铁路相继开通,邵阳由“高速时代”进入“高铁时代”;从报道2008年全市干部群众抗冰救灾英雄事迹的32版史志纪念特刊《铭记》,到我们今天推出的特刊《答卷》;从忠实记录、系统反映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辉煌成就,到精彩讲述邵阳乡村振兴的动人实践和基层治理的深入探索……40年来,我们聆听时代召唤、紧跟时代步伐,这个时代每一个重要时期、每一个关键节点,每一个重大事件,都有邵阳日报人的身影,时代风云构成了我们每一篇报道的骨架和血肉,成就了报社辉煌的今天。

我们感恩所有帮助过我们,和我们一起走过每一个闪亮日子的人。感恩广大读者的一路关心、陪伴和鞭策,感谢报刊发行单位和业务合作伙伴的支持和帮助,感恩报社历届老领导老同志们打下的坚实基础和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你们让邵阳日报的每一步成长,都充满着惊喜和感动。你们鼎力相助、厚爱有加,我们深怀感激、充满敬意。你们的信任、鼓励和意见,你们的转发、点赞,甚至批评,都是我们努力前行的动力和勇气。

第二首歌:光辉岁月。

回望40年,一代代邵阳日报人用责任担当、辛勤耕耘和创新创造,镌刻下深深的历史年轮,唱响了光辉的岁月之歌。

40年来,邵阳日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传统纸媒到融合发展。从诞生初期蜗居大信街50号木质小楼,到迁入城西樟树垅集办公、印报、住宿三位一体的院落,再到整体搬迁到邵阳大道传媒产业中心;从过去的“铅与火”发展到今天的“光与电”;从传统的低效率的采编模式发展到集策、采、编、发、播于一体的现代化高效率中央厨房;从创刊时的一张黑白四开四版周三刊的小报,发展壮大成为今天报、网、端、微、屏(《邵阳日报》《邵阳晚报》、邵阳新闻在线、云邵阳新闻客户端以及“邵阳日报”“邵阳头条”“邵声”微信公众号、微博、户外阅报栏、智慧云屏)的全媒体矩阵。新闻客户端云邵阳App下载量过100万,邵阳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粉丝43万,影响力连续在邵阳市排名第一。官方微博粉丝44.5万,是邵阳市影响力最大的新闻类微博号。我们从一张党报起步,构建起了多位一体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成长为物质基础雄厚、办报水平一流的区域主流媒体。

40年来,我们守正创新,始终深耕传媒主业,事业发展屡获殊荣。凝视报社荣誉室里挂满奖牌的荣誉墙,我们心潮澎湃。创刊10年时,我们即获得“湖南省一类报纸”称号,此后又连续多次获此殊荣。我们还相继获全国党报媒体融合发展奖、全国报纸自办发行先进集体、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奖、湖南省首届十佳报社、首届湖南报业大奖管理奖、首届“湖南报业融合创新奖”十佳单位等荣誉称号。在内容生产上,不断有作品在全省全国获奖或被中央领导批示。每一块奖牌、每一份证书,记录着我们的创新突破,记录着我们的成长与辉煌,也是读者认可与业界赞誉的璀璨印记。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人才兴社,不断夯实事业发展根基。历代报人中,有湖南省宣传系统“五个一批”人才,有全国地市报首届优秀记者、中国地市报“百佳”摄影记者、湖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湖南“十佳”报业工作者、湖南省优秀报业工作者、湖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的获得者,“提笔能写,举机能拍,上台能讲”的“名编名记名师”不断涌现,一代代报人一路接续奋斗,推举报社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第三首歌:飞得更高。

起飞之前,要以清醒的头脑认真分析形势。当下,地市级党媒发展面临极大困境。从外部环境来说:自媒体野蛮生长,争抢流量,解构地方党媒权威;上级媒体下沉市县,挤占经营空间;地方经济增长承压,财政保障乏力,等等。从自身状况来说:观念僵化、活力不足,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人员结构不合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好人主义、平均主义、吃大锅饭颇有市场,优化调整分配机制阻力重重;历史遗留问题错综复杂,面临较大的法律和政策风险,等等。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在市委坚强领导和市委宣传部精心指导下,报社党组科学分析,果断决策,强力推进各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我们有信心突破困境,破茧成蝶,展翅高飞。

第一,明确新的时代条件下报社发展路径。经过广泛深入调研,结合报社实际,新一届党组科学确定了权威党媒、地方智库、全媒平台的发展定位,并大力实施定位引路、素质提升、形象重塑、难题破解四大工程。实践证明,这个发展思路顺应新时代媒体格局的深刻变革,符合报社实际,得到干部职工的一致认可。今年来,报社发生的变化也让我们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信心更加坚定。

第二,坚定不移抓办报质量。今年9月起,我们对日报版面进行了优化,取消中缝、调整版心和字号,在版面融入更多设计语言,大量使用精选图片,进一步提升了可读性和阅读的舒适感。持续增强优质内容供给能力,全面提升内容生产创新能力,推出了一批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产品。加大调研类稿件策采力度。今年7月1日,精心打造邵阳市首个深度政经类公众号“邵声”,受到高度评价和热烈追捧。党组成员带头靠前策划、精编细审、精阅细读,每周一对上周全平台产品进行犀利点评。社领导带队到各县市区和市直单位走访,带领采编队伍深入生产生活一线,用心采写。通过以上措施,邵阳日报办报质量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比如“邵声”公众号,在创办不足一个月、粉丝仅数百人时,就有了首条阅读量过万的爆款《从“三不管”到“网红小镇”,邵阳此地蜕变奥妙何在?》;“邵阳日报”官微,今年前三个季度持续稳居全市新闻类微信公众号影响力首位;云邵阳客户端打造的“邵阳就业频道”,从7月上线至今共有入库求职2000余人,截至目前成功入职30余人。各新媒体平台爆款不断,其中视频平台推出的《世界冠军!邵阳骄傲!邵阳伢子唐凯荣耀归邵!》《快乐溢出屏幕!隆回00后乡村教师带学生跳街舞》《邵阳伢子伍鹏夺银时刻 观赛现场瞬间沸腾》等原创视频均实现单平台500万+的播放量;对于洞口籍烈士袁志方的视频报道,更是实现了原创作品的新突破,相关内容单条单平台流量均达2000万+;微信平台抢先同级媒体发布的原创推文《首趟香港至邵阳高铁抵邵》《请留在邵阳》《全省唯一,全球采购!这个“邵东造”,牛!》等,均收获单条3万+以上的阅读量。

第三,多管齐下提升队伍素质。继续打造融媒讲堂、时政新闻开讲等培训课堂,党组成员带头授课,常态化推进采编队伍素质提升,为名栏目、名记者、名编辑、名讲师“四名”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成立4个名师工作室,在7月下旬举行了首批4对师徒结对仪式,并制定了考评办法。打破大锅饭,对优质稿件加大奖励力度,对态度敷衍、采编校流程出现差错的坚决处罚到位,树立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定期给县市区下发报道提示和约稿要点,激发通讯员来稿的主动性;今年4月,成功举办有170多名学员参加的新闻宣传骨干通讯员培训班,得到广泛好评,也进一步建强了通讯员人才队伍。

第四,大力推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一是园林绿化升级改造工程完工。今年7月下旬,报社园林绿化改造升级项目顺利实施,目前已基本完工。存在十年之久、影响报社形象的施工围墙拆除,充满党报元素、文化特色的报业大厦形象更加鲜明丰满,成为邵阳大道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二是“三定”方案修改和绩效改革正在积极推进。报社“三定”方案已有20多年没有修订,严重制约队伍建设和事业发展。7月下旬,我社向市委编办呈报了《邵阳日报社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9月初经市委编办审议通过,正走会签程序,长期制约报社发展的重大难题即将解决,与之配套的绩效改革方案也在积极酝酿中。三是全面梳理其他遗留问题。全面理清公租房建设、审计整改、资产盘活等各种遗留问题的历史脉络、法规政策依据、存在的主要矛盾等,聘请专业咨询公司,组建工作专班,有序推进相关工作。

第五,打造团结奋进的良好社会形象。党组班子顾大局、重团结,讲奉献,带领全社干部职工一心一意抓质量,聚精会神谋发展。加强物业管理、启用地下车库、提高食堂运行水平、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文化活动,将报社打造成干部职工日常温馨的家园、事业坚实的后盾、精神栖息的港湾。干部职工凝聚力和战斗力、幸福感和归属感明显增强。邵阳日报社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纷纷点赞邵阳日报社办报质量高、队伍素质强、精神面貌好。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接下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忠实践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48字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市委宣传部精心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理解、帮助支持下,深入推进“四大工程”,推动邵阳日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和800万邵阳人民一起,共同奏响宝庆大地时代强音,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贡献党报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