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闻更有力量
——《60位瑶寨农民进城买小车》创作体会
宁煜
在新闻一线工作近20年,我深信只要处处留心,好的新闻就会离你不远。只要多用心,不怕苦,肯动脑,我们的新闻作品就会更加有力量。
2009年是中国汽车消费的旺时代,城市里有车的人越来越多,可是我没想到地处高寒山区的瑶寨会有60位农民一起去买车。2009年12月底,正在电脑旁浏览新闻的我听部室记者肖燕说,小沙江的农民今年买了几十台小车。我仿佛猎人嗅到猎物一样,顿时眼前一亮,“小沙江,那可是湖南的青藏高原,那里的瑶族农民穷,平时都很节俭,今年一下子有这么多农民买了小车,其中绝对藏有极有价值的新闻。”
虽时值隆冬,我还是毅然决定带两名记者坐大巴车到偏远的小沙江镇采访。我们一路颠簸,耗费5个多小时才来到小沙江镇。镇里的党政领导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来不及休整,就立即深入瑶寨采访。通过充分采访,我了解到瑶乡同胞能买上小车的新闻背景材料:因为有党委和政府的长期关心,这里的农民才能过上好日子。先后在邵阳担任市委书记的周本顺、蒋建国等领导十分关心瑶族同胞,他们把这里列入自己的工作联系点,为小沙江瑶族同胞指明了发展之路,号召当地农民因地制宜发展金银花产业。2009年金银花卖出了金银价,小沙江很多农民因此富了起来,当地人存款收入大幅上升。有了钱以后,这里买小车的农民一下子多了起来。为了不耽误新闻的时效性,我们又连夜赶回报社,精心写成稿件,第二天在头版头条见了报。
此稿能获湖南新闻奖一等奖,我没想到。写稿的时候,也没有想过获奖的事情,只是想这是一个好稿子,千万不能错过。如果要说说心得,我认为,记者要乐于沉到基层,要有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要善于挖掘新闻背后的大主题,唯有如此,新闻作品才会更加有力量。
一、沉下去让作品发力
俗话说,“脚板底下出新闻”,优秀新闻作品是脚板丈量出来的,离不开记者艰辛的劳动。要想写出比较出色的稿件,记者绝对不能只泡会场,只进机关。隆回县小沙江镇海拔1300多米,地势高,空气稀薄,山路多弯道多。一般来说,记者难得去,也懒得去。坐着大巴车去小沙江的盘山公路上,我也是一路耳鸣,极不舒服,可是我无怨无悔。我认为,要想不错过好稿子,就必须沉下去,只有沉下去,新闻作品才会有鲜活的人和事,只有鲜活的材料,才能让你的新闻作品变得生动,只有生动的作品,才能充满力量。
现在不少记者习惯了车接车送,如要他们坐大巴去深山采访,很多人都会摇头。很多新闻单位对记者的考核,更加注重的是供稿数量的多少,记者自费去深山采访,写成一个A稿,稿费也不过近百元,很多人都认为不划算。如果我也从成本角度去考虑是否采写新闻作品的话,《60位瑶寨农民进城买小车》这一稿件绝对也会错过。我认为,作为一个记者,错过好稿,就是一种罪过。我在邵阳日报社工作近10年,经常自费下乡采访,从来没有回报社报销过一分钱车费,也没向任何单位报过票据,只要一听说有好稿,我会乐癫癫地跑过去,并且会不惜血本。我一直坚信好的新闻作品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一个新闻工作者只有不怕吃苦,不计较名利,才能沉得下去。只有沉到基层,才能挖掘出好稿件来。只有优秀的作品,才能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二、精益求精才能给力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处处用心,才能发现“新大陆”。只有精益求精,作品才能给力。《60位瑶寨农民进城买小车》一稿能获奖,自认为是用尽心智、精益求精结成的果子。
记者采访写稿,好像蜜蜂酿蜜,必须用心。我在去瑶寨采访前,在车上就开始构思采访提纲,该了解哪些情况,找那些人,应该问哪些问题,都有相对周密的设计,因此一到小沙江就可以投入工作。这一则几百字的消息我采访的对象超过了20人,调阅的资料有几十本,采访笔记近万字,因此写作起来得心应手,引用的数据和事例翔实得当。如果采访只是蜻蜓点水,稿件虽然也可以见报,但是稿件绝对很难出彩。
有人说,浓缩的东西才是精品。任何一件新闻作品从采访、构思、谋篇、布局都要精益求精。因此在稿件的后期处理方面,我也煞费苦心。掌握了众多的新闻素材以后,用哪些素材最好?到底是写成通讯还是消息呢?按照报社的考核惯例规定,写成通讯作品,得分比消息作品普遍要高很多。可是,我通过全面考虑,觉得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就是60位瑶寨农民买了小车,写成消息作品给人的震撼力量将更强大。在新闻材料的取舍上,我也坚持选更有说服力的数据和事例。比如,在分析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地方,为何会一下子冒出如此多的小轿车的原因时,我只用了“政府因势利导”几个字来高度概括领导的功绩,走出了新闻作品单纯为领导评功摆好的误区。我认为,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会影响新闻作品的质量°只有精品力作,才能给读者力量。
三、大主题蕴含无限力
“文章合为时而著”,一件优秀的好新闻作品必须切合时代主题,必须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我平时十分关注时事,每天只要条件许可,必看中央台和湖南卫视的《新闻联播》,以此来了解国家大事。我认为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必须自觉去了解全国和全省的大事。只有了解国家大方针,才能有一双甄别“好货”的眼睛,才可能发现好的新闻素材,否则,即使碰到好的新闻线索,也难以甄别。
我在采写《60位瑶寨农民进城买小车》这一稿件时,在采访过程中我就有意识地去挖掘蕴含时代主题的新闻背景素材,因此,在写作时就能很自然地提升作品的政治含金量。2009年,我国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小沙江这个瑶汉杂居的地区,却别有洞天,百姓安居乐业,农民日子越过越好,其背后的主题十分深远。通过采访,我们发现60位瑶寨农民能够进城买小车不仅是为了享受,更重要的是为了方便和外国人做生意,加速少数民族地区奔小康的步伐。因此,我在交代新闻背景材料的时候,很巧妙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政通人和这一重大主题,有力地回击了一些别有用心的国际媒体宣扬“少数民族地区贫穷落后”的谬论。
古人云“微言大义”,一件短小的新闻作品,只有蕴含时代主题,才能更加具有力量。只有给人力量的作品,才不会在历史的河流里湮没。
(南方出版社《优稿的背后》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