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报道:做有希望的新闻
廖小祥
【摘要】要想做好就业报道,就必须克服三个不足,即:报道基调消极化;报道主体偏狭化;报道服务空泛化。为此,我们要“对症下药”,从三个方面改进创新:即做有希望的新闻;做有多元视角的新闻;做有帮助的新闻。
【关键词】就业报道创新打拼
就业是民生之本,尤其在2009年金融危机严峻的形势下,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千家万户,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因而引起媒体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媒体通过内容的精心组织和策划,实现了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彰显了传媒的公信力与社会责任感。
但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也暴露了媒体报道的某些缺失和不足。比如一是就业报道基调消极化,让读者看不到希望;二是就业报道主体偏狭化,只局限于民工和大学生等范围;三是就业报道服务空泛化,甚至出现“伪”服务等等。这些观念和做法好像一个个坚硬而且厚重的“茧”,较大程度地束缚了就业报道拓展的广度和深度。2009年以来,《邵阳晚报》积极创新就业报道方式和水平,奋力“破茧”,尤其是“打拼”专栏的策划打造和具体实践,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2010年3月,“打拼”专栏获评2009年度湖南新闻奖专栏一等奖。
基调创新:做有希望的新闻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对当前就业心态和就业形势应进行积极引导。
先做一个小统计。2010年4月17日晚10时,笔者在撰写此文时,在百度上搜索“就业”,出现的相关网页超过666万篇(以下统计数据都以此时间截止为准);搜索“就业形势”,出现的相关网页超过35.8万篇;搜索“就业难”,出现的相关网页超过13.6万篇;搜索“就业顺利"出现的相关网页仅仅只有348篇。
从上面的小统计中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媒体充当了党和国家政策的解读者,为受众提供了海量的就业信息;另一方面,从“就业顺利”和“就业难”的数据对比中明显地感到,就业报道的基调是低沉的,充满了灰色色彩,让人难以看到希望。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师高祥阳将批判矛头直接指向了媒体,认为“媒体对就业的报道,报忧的多,报喜的少;渲染就业难的多,择业引导的少;流于表层的多,深入分析的少。”无疑,这些因素都不利于营造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更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当今的就业问题。
邵阳市是湖南省人口第一大市,总人口达750多万,同时也是劳务输出大市。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邵阳外出农民工纷纷大量返乡。截至2009年1月,邵阳出省务工的农民工回流人数达53万之多,占该市劳务输出总数的36.7%。在此严峻形势下,2009年2月,《邵阳晚报》应时而动,及时推出“打拼”专栏,密集报道了农民工成功转型的典型,极大地鼓舞了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信心。
在“打拼”专栏的开篇,即给整个专栏定了积极向上的基调,只从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2008年9月,在广州务工的吴文剑带着妻儿回到了家乡,开了一间小小的肠粉店。在金融风暴的波及下,他成了较早返乡创业的人员之一。面对种种困难,他仍乐观地说——(引题);《店子虽小,希望很大》(主题)。是的,困难不少,但希望很大,未来就在不远处。
“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下,提振信心尤为重要。“打拼”专栏推出,积极做“有希望的新闻”。编辑和记者在典型选择上格外重视,而且在标题制作上,特别注重舆论引导力,如《80后总裁的掘金路》《陈勇:8000元起家》《弹得更高,跳得更远》《山里傍当上了小老板》等等。同时,该专栏发稿频率非常大,全年发稿150多篇,形成了强势,打造了“舆论主磁场”。
在应对就业不利影响的过程中,企业是另外一个主体。《邵阳晚报》对其中一些新闻性强、意义重大、具有典型性的企业新闻,进行深度透视,既让读者充分认清了就业困难形势,又看到了政府在行动,企业在努力,希望在前方。如消息《阳光发品沐浴非洲阳光》,报道了邵阳阳光发品公司在金融危机下,员工不减,而且产销更旺;消息《广信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国务院三峡办技术装备司副司长李秦在产品部级鉴定会上称:“这是三十年来的突破”,着实振奋人心;《神风动力,动力十足》,报道了邵阳神风动力公司,转“危”为“机”,积极生产机电动力产品,产销十分旺盛,员工精神抖擞等等。这些企业不裁员、不减薪,而且产销更旺,报道发表后,可谓掷地有声,营造了健康向上的就业舆论环境。
主体创新:做有多元视角的新闻
还以上面的小统计为例,在百度上搜索“大学生就业”,出现的相关网页超过41.6万篇;搜索“民工就业”,出现的相关网页超过11.5万篇。由此可见,大众媒体对就业报道的主体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和民工身上
其实,这并没有什么错。一位社会学家说,一部农民打工史,就是一部改革开放史。邵阳属于农业大市,也是劳务输出大市。“打拼”专栏当然不会放弃农民工就业这一大块,在专栏的第一个重点系列就是“关注农民工就业”,花大篇幅介绍返乡农民工成功创业的典型,比如《有技术就有希望》《有梦想的羊小映》等。
国际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生“就业难”成为2009年的民生难题。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打拼”专栏第二个重点系列就是“关注大学生就业”,主要介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经验或者积极的心态。比如《平凡的工作不凡的抱负》《设计图上鲜花开放》《兴趣+持之以恒=成功》等。其中《平凡的工作不凡的抱负》报道的就是一个十分普通的邵阳学院2008届大学生李庆,她曾经干过股票咨询师,药品促销员,前台接待员,但她非常乐观,她的座右铭就是:“人生如飞机,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滑行,才能一飞冲天。”她坚信自己终将迎来飞天的那一刻。李庆这种报道典型,很快取得了广大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认同,她的自信乐观也感染了许多读者,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打拼”专栏的视角不会局限于这些,《邵阳晚报》的采编人员运作多元化的视角进行挖掘发力,在不同的时间推出不同的关注群体,让专栏有了持续创新力。比如针对3月,因为有三八妇女节,专栏推出了“关注女性创业”系列;4月,适逢广大职校生毕业,专栏适时推出了“关注职校生就业”系列;6月,针对小成本就业宣传,专栏又创新推出了“关注低门槛就业”系列;之后又推出了“老板列传”系列……于是,专栏不时地有“活水”注入,形成了一个系列接一个系列的链条内容:关注农民工创业(春节后)——关注女性创业(妇女节前后)——关注大学生就业——关注职校生就业——关注低门槛就业(草根创业)——关注精英创业(老板列传)……栏目不断创新。如今在2010年持续创新,目前专栏主推的系列和群体是“80后老板创业”系列。
报道主体定位的创新,对版面的积极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它开阔了报道的视野和领域,既有普通农民工为生存打拼的苦乐人生,也有大学生励志的青涩奋斗,甚至有草根和精英同台创业的故事,多元层次交相辉映,和谐融合;其二,它同时也提升了就业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吸引了更多的关注目光。最重要的是,报道服务了更多的人群,让更多的读者受到启迪。
服务创新:做有帮助的新闻
媒体是时代变化最敏锐的风向标和感应器。及时介入和传播有价值的实用信息,这是对媒体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在这里,主要强调就业报道服务的两个重要属性:一要有价值,二要实用有帮助。因而媒体在报道时,须在增强就业报道的实用性上下功夫,否则只靠资料堆砌不做筛选整理,容易给读者提供冗余信息。比如某些报纸几乎用整版的篇幅刊登了当地人才市场的招聘会信息。这类信息看似翔实,但“眉毛胡子一把抓”,针对性很差,降低了服务质量,实际提供的是一种“伪”服务。
《邵阳晚报》“打拼”专栏非常注重服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将供求双方集结在同一版面,即时发布就业实用信息,引导供需对接。如在春节后找工作最困难的时期,在每篇报道后面链接了“我想找活干”“我这有活干”,免费、直接为企业和农民工、大学生提供信息服务。比如找“活”的内容名称,企业招人的数量和待遇,以及双方的联系电话等,最大限度地服务供需对接。
“打拼”专栏还有一个创新之举,就是将信息的单向发布,变成双向互动,及时跟进报道通过《邵阳晚报》找到工作的案例。这种互动起到了良性循环的作用,通过报纸“找活干”和“有活干”的供需双方越来越多,这种服务方式效果非常好。
还有一个就是服务角度创新问题,不同的服务角度会取得不同的宣传效果。比如目前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很多报纸用大量版面报道大学生创业故事,但有些媒体片面夸大了创业的成功,并且把创业的概念简单化了,认为只要开店就是创业,而且几乎创业就能成功。“打拼”专栏实事求是分析,不回避这个实质问题,还给大学生提供必要的风险分析,让他们少走弯路。对这些存在的问题,专栏通常采用“负面稿件正面做”的办法,如《大不了从头再来》《只需咬紧牙关挺一挺》《易再雄的艰难转身》等,具体分析创业存在的市场风险,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吸取教训,以期在具体信息和细微心理上给予大学生实实在在的帮助。这种服务,无论是信息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是有价值的,而且非常实用。
(原载于《青年记者》2010年第6期,《新闻世界》2010年第6期,获中国晚报新闻论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