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政务新闻传播效果的形式选择(作者 黄颂明)

优化政务新闻传播效果的形式选择

黄颂明

党报政务新闻传播效果有待提高几乎是大家公认的事实。那么,以什么样的形式承载政务新闻可能更好地被人们接受呢?胡锦涛同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便可作为形式的总原则:“言之有物,生动鲜活,言简意赅,切忌八股习气“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搞好宣传教育”。这就可以理解为:党报的政务新闻要切实放弃带有浓厚八股习气的模式,使用群众语言而不是“官话”,使用符合群众阅读习惯的方式去报道有实在内容的事实,做到简短、深刻、及时、生动。现在,报纸之间的竞争已迫使党报对这一方面的新闻进行创新,否则,在与都市类报纸的竞争中,政务新闻非但不能为党报权威性立功,还会削弱其影响力。本文就政务新闻的报道形式创新的方法和如何提高传播效果提出几点看法。

用口语化的语言来表达新闻

模式化的政务新闻,其语言外壳带有浓厚的官员腔、文件味,与人们的生活相去甚远。并不是所有政务新闻的内容都不好,也不是群众不讲政治,但那高高在上、高声高调、严肃刻板的架式让读者于敬而远之,难以奢谈“效果很好”。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使用群众最容易接受的语言来表达,最容易被接受的语言应当是通俗化的语言、生活化的语言、口语化的语言。

这里的通俗化是相对于专业化而言的,生活化是相对于公文化而言的,口语化是相对于书面化而言的口这三者之间有交叉与重叠,只是表达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总体而言,以口语化可以概括。因为口语化的言语是最通俗的生活言语。

口语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有着较明显的优势。一是因为亲切而容易被选择,二是因为通俗而容易被理解,三是有利于记忆,四是有利于后续传播。所以,口语可以优化新闻的传播效果。

事实上,各级党报也有过许多以口语来表达政务新闻的实践,而且比较成功。如:湖南日报2007年2月16日报道省委书记的下乡考察活动,标题是《“省委书记参加我俩婚礼了”》。“省委书记参加我俩婚礼了”,这句话给人亲切的感觉,也让人好奇。“我俩”是谁?书记为什么要去参加?在文中得知“我俩”仅仅是普通的农民,是非常平凡的人,省委书记去参加是因为正好在那里调研,还送了红包,喝了喜酒,读者一下子便感觉到省委书记的可亲之处。把这条新闻换成“省委书记到基层调研”,其效果可与之相比吗?

领导人的活动,都是“有言”的活动,要善于用他们“讲的话”,而少用他们“念的话”。如果一定要用他们“念的话”,就从念的报告找出有生活味的句子,或者整篇翻译成让人们能理解的生活中的语言,这样我们政务报道中的领导讲话就平易可亲了,读者也愿意接受了。

以贴近读者兴趣点的标题来引人注意

标题要激活人们的阅读欲望,就必须放弃原来政务新闻格式化的标题方式,以能刺激读者阅读兴趣的词语来引导全文,从而提高政务新闻作品的被选几率。

1.以读者的利益兴趣点为基点作标题

几乎所有人对自己的利益都非常敏感,这既包括政治、经济利益,也包括安全、情感方面的利益。在词语中涉及某类读者利益时,这类读者很容易察觉。如报纸上出现“医生”“公务员”“高三学生”等明确的群体名称时,其后面的内容如果是利益词,像“加薪”“免试”,这样的消息会传播得非常快而且广。

2,以读者所关注的公众话题兴趣点为基点作标题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总会有一些宏观上与大众利益相关、微观上与大众个体利益相关或不甚相关的事件或现象,这样的事件与现象便会成为公众话题,政务活动中的许多内容也与此相关。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会点燃人们的阅读热情,在标题上贴近公众话题的词语便可以刺激读者阅读兴趣。 ,

3.以读者的求知兴趣点为基点作标题

除了关注利益,关注公众热门议题,人们也关注自身环境中的一些

变化因素,即他们具有“求知”的欲望。满足他们求知心理的信息也能调动读者的阅读热情,从“欲知、未知”的角度选择适当的标题,也能提高消息被选几率。 :

以符合读者阅读习惯的方式来呈现新闻

合适的内容,使读者有阅读兴趣;引人的标题,使读者选择了新闻;通俗的语言,消除了理解障碍。然而,传播者的这三道努力仍然只解决了“让作品阅读”的问题。阅读会不会中止,阅读后新闻会不会被记忆,新闻中有多少内容会被读者牢记等问题尚未解决。所以,我们还要把握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通常的记忆规律,.以符合记忆规律的报道方式去贴近读者的阅读习惯,提高新闻被记忆的完整性。

1 .以图片报道来替代或辅助文字报道

一个独立的意思单元,以文字表达与以图片表达的效果是不一致的,图片会因为直观而更容易被记住。对于一些政务新闻,可以用图片表达的,就用图片,而图片不能涵盖全部内容的,再辅以文字;同样文字不足以引导读者记忆的,要辅以图片。

人民日报开始用大图片来报道政务新闻。去年2月28日,国家科技大会召开,人民日报的报道方式改为在一版头条,以通栏的形式发两张照片,一张是胡锦涛给李振声颁奖,一张是全体获奖者与国家领导人的合影。这两张图片,也基本满足了一般读者的阅读要求。他们看了图片之后,无须再看内容,只要记住胡锦涛给科学家颁奖就行了,传播目的也就达到了。除了照片,一些党报也开始用图表来表达政务新闻。2004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推出了新栏目“图表展辉煌”,将一些政治、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业绩,以图表的方式反映,非常直观。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又推出了“图说两会”,较之以往的文字报道,更容易被接受。;

2 .以短篇报道来替代长篇报道或分割长篇报道

,人们用于读一张报纸的时间约半小时,要想让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报纸上的一篇长新闻读完,是比较有难度的。所以,一定要尽最大可能以短文来替代长文,使读者在较短时间里,接收一条完整的信息,以节约时间去阅读其他的信息。即使不得已写长文,也要用小标题去分割,不然,其文章就会被读者选择阅读后再中途放弃阅读。

3 .以单一内容的新闻替代多种内容杂糅的新闻

政务新闻的“长”与一篇新闻中内容芜杂有关。在模式套路中,会议程序和行程要写进去,参加会议的名单或陪同考察的名单要列进去,不同的领导讲的相同意思的话要写进去,会议或领导活动的主要内容当然也要写进去,这么多内容往模字里一装,体形就大了。这种方式显然违背了新闻的“一事一报”原则。

在会上挑单一内容作短报,最经典的案例就是1978年新华社的《中共北京市委宣布1976年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记忆常识告诉我们,在单位时间内,一个人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在等长的时间内,除去信息内容本身的原因,输入的信息越多,记忆越不牢固,信息越少,记忆越牢固。所以,在一条新闻中,内容越单纯,被记住的可能性就越大。

对于一些公文,其文件很长,条款很多,在处理这些新闻时,更不能面面俱到。如果放弃面面俱到而只选择其中一点,人们就可以很好地记住公文的主要内容。

4 .以解释性报道替代或补充原文照搬式报道

以文件报告方式呈现的政策方针,其形态是严肃的、理性的、原则性的,甚至是刻板的。我们前面说过可以用通俗的语言将它们翻译成新闻,然而,即使语言通俗了,群众对文件的实质内容仍然不能理解。就像法律条文读着明白,但司法解释却是律师法官各不相同一样。要让读者读懂并理解方针政策,我们就要多作解释性的报道,以解释性的报道替代照抄照搬,或在原文公布后,以解释性报道来引导群众理解报告文件的内容。

(原载于《青年记者》2008年5月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