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观察掘精品
许厚德
新闻摄影之所以是新闻,它也同文字报道一样,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二者的区别在于:新闻摄影较文字报道在反映某一新闻事实的方式上表现得更为直观、更加形象、更富感染力、更具震撼力。特别是它在表达作者个人思想感情的同时,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有时甚至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但是,一幅好的、具有震撼力的照片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的,它需要作者在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通过长期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挖掘出来,而且这种观察和发掘的能力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漫长过程。
比如2007年12月,浙江《嘉兴日报》发表的一幅题为《好男儿忠孝难两全,病榻前别父踏征程》的新闻照片。拍摄的是一个新兵入伍启程前夕,跪在重病父亲的床前,面对病重的父亲,既充满内疚,又不得不奔赴军营的感人场面。照片左边是靠在母亲怀中的父亲,从那紧闭双眼并且还在输着氧气的情景中,不难看出父亲病情的严重程度。右边,从跪在床前身着新军装、胸前还戴着大红花的儿子一脸无奈的表情中,观众完全读懂了“自古忠孝难两全”的真正含义。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极具情感冲突的精彩瞬间,才使得作品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和心灵震撼力。
然而,这幅充满着爱国主义和人性光芒的佳作,并不是作者靠运气的巧遇,更不是人为的导演和摆布。而是凭着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敏锐的新闻洞察力,通过几天对新闻事件的深入跟踪和细心观察得来的。通常情况下,表现新兵入伍的题材,一般摄影记者都习惯于将镜头对着新兵临行前与家人或朋友依依惜别,或者是儿子入伍前与父母亲友共叙衷肠。即使是这幅照片的作者本人,在这一极富戏剧性的情感高潮到来之前,也还在不放过任何细节地拍着许多当兵的儿子忙着为父亲扛煤气罐等家务活,以及面对年迈的爷爷奶奶左右为难的动人画面。一般人,拍到这个份上也就鸣金收兵回家发稿了,可作者的可贵之处恰恰就在于这种深入观察贯穿始终的锲而不舍的挖掘精神。成功往往垂青于那些坚持到最后的有心人。直到出发前的最后一刻,一身戎装的儿子突然跪在父亲的床前……。作者屏住呼吸及时准确地按下了快门,一幅成功的佳作就这样定格了。
摄影记者要拍出生动感人、具有视觉冲击力并有深刻思想内涵的照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往往需要一个对世间事物深入观察、长期艰苦磨练和不断积累的过程。一幅好的作品,常常浸透着作者辛勤的汗水,有时甚至付出鲜血和生命。比如不少反映战争和自然灾害题材的照片,不少作者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96年,我市发生“1•31”特大爆炸事故。为了拍摄英勇的武警战士和抢险队员舍生忘死,在摇摇欲坠的危房中,坍塌的楼房下抢救伤员的感人场面,我拖着一条因车祸造成的、骨头里还插着钢钉的伤腿,整整一个晚上奔走在残垣断壁之间。黑暗中,几次我踩着松动的残砖碎瓦摔倒,几次被东倒西歪的梁柱、预制板、钢筋碰伤和扎伤。为了抓拍抢险队员在倒塌的楼房下抢救一名受伤女子,我在午夜的寒风中足足守候了3个多小时,最后这位女子终因伤势过重而不幸罹难。虽然事故现场有不少武警战士、抢险队员冒着生命危险在危房瓦砾中寻找死者的动人场面,但我认为,只有抢救生者才更能体现救死扶伤的意义。次日上午,我又连续在一幢垮塌的楼房下守候了4个小时,直到抢险队员将一名在废墟中掩埋了16个小时的妇女抢救出来那一瞬间,我终于捕捉到了这一精彩动人的场面!当时的确有一种皇天不负苦心人、辛劳终于有回报的轻松满足之感,一切饥饿、疲劳和伤痛都抛到了九霄云外。这幅照片先后被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世界信息报》《人民摄影报》等多家媒体转载,并被评为当年《人民日报》和《新闻战线》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全国新闻摄影大奖赛佳作奖和全省新闻摄影作品一等奖。后来该照片还被选入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瞬间精华》新闻摄影专集。
通过这次采访经历,我深切感受到: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才能捕捉到新的不同寻常的东西,只有经常以新的东西奉献给读者,我们的报纸才能常办常新,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良师益友。当然,这类偶然性和突发性的新闻在生活中不是经常能碰到的。我们所接触的大量新闻事实往往是工业、农业,或会议、领导活动等题材。但即使这样,也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类题材也绝不可能完全一样地简单重复,它总有自己新的内容和新的特点,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把握这些新的内容和特点,去寻找新的视角,拍出新意来。
(第七届中国地市报论文评选优秀奖,2009年度湖南国新闻摄影论文评选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