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报的企业文化建设及其对发展的影响(作者 黄颂明)

子报的企业文化建设及其对发展的影响

黄颂明

在2000年前后,地市报纷纷办起了都市报性质的综合型子报,这些报纸的主创人员大多数是母报的业务骨干。他们带着原来党报的一些理念、机制、行为方式来办完全市场化的全新的报纸,其难度和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地市报社的子报几乎都在最初的几年里徘徊不前。那么,要以什么方式来推动子报走出母报的局限从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呢?最必要、最现实和最有效的选择是建立属于子报自己的企业文化。

《邵阳晚报》是2000年创刊的。创办之时,与其他地市的子报一样并没有明确提出建设自己的文化,自然也未提出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规范等,发展也很慢。摸索了近两年后,晚报领导者感觉到日报化的晚报没有一个区别于母报的价值理念,便不能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新团队、有影响力的团体、有发展活力的团队,从2002年开始,晚报开始了以团队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

《邵阳晚报》提出的共同价值理念是:愿我的存在对您有所帮助。对晚报每个员工而言,对别人、对团队有所帮助是其价值意义所在。对别人帮助越大,对晚报集体帮助越大,其个体实现的价值就越大,反之亦然。如果晚报中的个体对别人没有帮助、对集体也没有帮助,那么他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当然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其结果自然是离开团队。对整个晚报而言,对读者、对社会有所帮助是其价值意义所在。每张报纸帮助读者的面越广,帮助的力度越大,则这张报纸的价值越大,反之亦然。

在“对您有所帮助”是“我存在的理由”的价值理念下,《邵阳晚报》又提出了“邵阳晚报精神”:敢想敢闯、敢说敢当、团结勤奋、一往无前。每一个晚报人怎样才会对团体对别人有所帮助而晚报又怎样才能对社会、对读者有所帮助呢?首先是要“敢想敢闯”。作为一个新生媒体,循规蹈矩,如同几十年一贯制的党报一样整天忙于“抬轿子吹喇叭”,如果在一个小城里突破不了原来母报——《邵阳日报》的固有形象,那么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其次是要“敢说敢当”。敢说是要敢说别人不敢说的却又合理合法的话,敢说广大读者希望听到的却又没人替他们所说的话,敢说对自身利益有损害、对客体利益也有损害的但对社会、对人民利益有好处的话。再次是要“团结勤奋”。任何一个团队,失去团结便失去了力量,有了团结才可能心往一处想。而勤奋对于一个新生媒体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其性格行为的基本要求。相同的天资,勤奋创造的价值是懒惰不敢企及的。最后是“一往无前”,即全体晚报人员要正视困难与挫折。敢想敢闯,敢说敢当自然就会想出问题来,闯出祸来,说出麻烦来。当这些阻碍晚报发展的困难出现时,要以一往无前的精神气概来坚决扫除,而不因一时的困难而退缩甚至放弃自己追求的价值理念。

“敢说”使广大记者放胆展开了以前生怕挨领导批评而不敢涉足的舆论监督。

2002年春节一上班。晚报的一位记者便到市直各机关采访上班情况。按通常的惯例,是在次日的报纸上刊载一篇表扬各部门作风严谨为民服务、欢乐融融的特写或消息,使新年第一期报纸显得祥和欢喜,大家也一团和气。而晚报记者却抓住了在市政务服务中心一位个体户上门办证却没有办成的事,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在次日的头版头条刊出《新春上班第一天几人休闲几人忙》的新闻。图片是一办事市民无可奈何的仰头长叹,背景是市政务服务中心,文字是市民忙着办证而公务员却不知去向,使市民以后又得忙乎的情况交代。由于是新年第一期报纸,而新闻又是直接为市民说话,报纸一到读者手中,引起强烈反响,打来表扬电话的读者不计其数。但同时,麻烦接踵而至,市政务服务中心的主任立即向报社发难,说报道不实,只报道了他没办公的科室,而没报道其办公的科室,要求更正或补充报道。市政务服务中心主任随即又向报社主管部门告状说报道不实。报社不为所动,既不发更正,又不发补报,也不批评记者,正当被批评人四处活动给报社领导和当事记者施加巨大压力之时,市委书记在当天的批评报道上批示“严肃查处”。记者又将当天所见补充以内参形式呈给主要领导,“挨批评”的压力一下子转给了对方。在市委书记的干预下,不久,政务中心主任公开在晚报一版向全市人民道歉,保证做好工作,为市民作好服务。这是《邵阳晚报》创办后第一次因“敢说”而获得了市民的高度称赞,同时得到了市委书记直接干预新闻处理。这一报道的处理及整个事件的处理,给了所有晚报记者巨大的信心和勇气,“敢说”之风自此高涨。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邵阳晚报》针对城市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小说大,将市民身边的小麻烦一个一个地揭出来,几乎每揭一个,有关部门就去处理一个,读者普遍称好。而这种方式使主管领导觉得很没面子,打电话要求晚报停报此类事件,晚报依然故我,在一周内刊发了17篇问题揭露性文章。市委书记看到后,再一次明确提示主管副市长从制度上想法确保城市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不要等曝光后才解决。有意思的是,市委书记还要求城管线上所有部门领导必须订一份《邵阳晚报》,使晚报因“敢说”而在市领导心中树起了好的形象,在市民中树立威信,而使有关权力部门开始感受《邵阳晚报》的影响力。

在“敢说敢当”给采编人员在报道领域、行文风格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敢想敢闯”给经营人员带来的影响亦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2003年春节前,只有20名正式员工的《邵阳晚报》为夺取春节黄金广告周的胜利,经营人员提出出版一期《春节特刊》,版数为100版。一天出版100版的报纸当时在湖南报业史上还没有过,即使是长沙的几大主流媒体中,谁也没出过百版特刊。此想法一出,得到全体人员一致同意。于是,在20天的时间里,全社人员在保证日常正常出版的情况下,筹备特刊。在《邵阳晚报》将百版春节特刊彩印业务交给长沙的精品印务公司前,他们派人到报社考察,认为无论如何只有20人的《邵阳晚报》在20天的时间里不可能创造湖南报业史上单期百版的历史纪录。可时过半月,当几乎每天没日没夜加班的晚报人将100版大样送达长沙印刷时,他们惊叹了。1月24日,全彩印刷的《邵阳晚报——春节特刊》增印10万份赠送市区读者。所有读者无论位高位低年老年少无不惊叹《邵阳晚报》这二十几个人的胆量和能力。这期报纸在打破湖南报业史的单期版数之最的同时,也创造了邵阳报业史上单期广告额发生之最,当日广告量达57万元。这便是“敢想敢闯”4个字在晚报经营中的阐释。

经过四年多的实践,《邵阳晚报》的价值理念和团队精神已显性化并体现在报纸风格和经营策略上。在邵阳,晚报以其“大胆泼辣,敢于说话,关注民情,实用朴实”的总体评价而受到读者的欢迎,成为了当地强势主流媒体。在经营上,晚报因大胆创新而成为邵阳媒体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经营业绩最佳媒体:2002年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当年,晚报实现了由母报抚养转变为赢利,2003年开始,晚报每年向母报上交纯利,到2006年,《邵阳晚报》已成为母报的主要经济支柱,这在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中部地级市是难能可贵的。

(原载于《中国地市报人》2007年第5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