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乡“接合部”抓“活鱼”
肖祥海
“活鱼”者,新鲜活泼之谓也。抓“活鱼”就是要将生活中的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新经验,像活蹦乱跳的鱼一样,再现在报纸版面上。
多抓“活鱼”,既是广大读者的愿望,又是新闻改革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农村报道,就要摆脱“四季歌”的束缚,多让“活鱼”跃上版面。那么,怎样抓“活鱼”呢?我们的一点体会是多在城乡“接合部”做文章。
所谓城乡“接合部”,从地域概念来理解,就是城镇郊区。这里往往是城乡经济、信息的连结点,由于城市经济的辐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人们的思想亦更为活跃,不乏报道题材。但是,我们如果仅仅把着眼点投放在地域的接合部上,不做深入探究,寻找其“接合部”的规律、特点,是很难抓到“活鱼”的。我们这里所说的“接合部”,则是城乡人民共同关心、共同感兴趣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然后由农村到城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信息、劳务、文化交往越来越密切。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乡下人进城办厂开店经商,城里人带资金、技术下乡开办乡镇企业和高效农业。这种交往,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消除城乡差别的进程。在这交往过程中,城乡人民共同的语言,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应当及时报道。
当然,城乡人民感兴趣的问题有很多,而且会越来越多,但决不能说这全是“活鱼”。“活鱼”还须具备以下“五强”,即报道及时,时效性强;新鲜独特,新闻性强;主题重大,针对性强;生动活泼,感染力强;贴近群众,可读性强。
那么,在农村报道中,城乡人民共同感兴趣的“活鱼”是什么?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经济生活上。发展经济,不断提高生活水平,这是四化建设的目的所在,是城乡人民的共同所求。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城乡人民为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在数以万计的经济活动中,许多乡下人关心的诸如兴建小水利、完善承包责任制、修建电视差转台等,城里人并不关心;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房改等城里人关心之事,乡下人又不感兴趣。我们瞄准城乡“接合部”,就要及时捕捉那些对发展城乡经济、提高城乡人民生活均有意义的重大经济新闻。邵阳市郊区茶元头乡新利村孵鸭科技示范户刘益成,立足农村,放眼城市,开办良种孵房,一年内孵良种雏鸭15万多羽,他扶助了500多个养鸭户。为了在农村更好地发展养鸭业,他设立养鸭奖。我报以《“鸭司令”刘益成设万元养鸭奖》为题,对此及时进行报道,引起了城乡人民的普遍关注。因为,发展商品鸭,农民增加了收入,市民增加了禽蛋食品,丰富了菜篮子。该稿被评为湖南省报纸系统好新闻一等奖。
经济生活与经济政策紧密相连,现行政策会不会变,会不会过了十年八年又“来他一家伙”,这是许多城乡群众关注的焦点,特别是个体工商户。据此,市党政领导经常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宣讲政策,解释疑惑。邵东县有个百万富翁向市领导写信反映他遇到了各种干扰问题,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率领有关人员到实地,为其释疑解难、撑腰壮胆,我报记者就此采写了《百万富翁你不要怕》的新闻,在城乡反响强烈。
二是在观念道德上。在农村采访中,我们不止一次地碰到“拿起筷子呷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事。也听到有的同志这样说:“改革开放,生产上去了,风气坏下来了。”对农村不好的社会治安更是反感。我市曾被列为全国社会治安重点整顿地区,人们曾一度“谈邵色变”。针对这一难点问题,我们在农村报道中,配合严打,推出打击车匪路霸、流氓地痞等系列报道,宣传见义勇为的典型,通过典型案例进行普法教育,使人们看到正义战胜邪恶的希望之光。同时在我报头版开辟“雷锋常在”专栏,宣传雷锋精神,弘扬传统美德。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尊老爱幼、扶贫济困、见义勇为等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农村报道中,弘扬城乡人民共同关心、共同感兴趣的传统美德,对扶正祛邪、匡正社会风气大有裨益。宣传模范个体户张化平就是一个突出例证。新邵县迎光乡狮塘村青年农民张化平,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鼓舞下,为首创建安装工程队。他按规定收取管理费,最高年收入上10万元,成了闻名遐迩的“百万富翁”。他致富后,仍然保持劳动人民艰苦朴素的本色,将存款主要用于社会福利事业和扶贫济困,他除了捐资办学、架设电排外,还捐资50多万元修建双江大桥。1992年4月20日,该工程举行竣工典礼,我们也驱车前往现场采访。张化平激动地对我们说:“改革使我致富,我要为民众造福呵!”我们及时采写了《个体户张化平捐资50多万元修建双江大桥》的消息,受到城乡读者的好评。有的读者来信称赞这一报道是“一条难得的‘活鱼’”。该稿被评为1992年度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稿件刊发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张化平作为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受到新邵县委、县政府的嘉奖,他相继当选为县政协常委、县工商联副主任、县商会副主席、省工商联执委。这对他又是一个鼓舞,此后他在扶贫济困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步伐。他先后收养了12名孤儿,帮教了社会上的30多名“浪子”,并招收他们在工程队工作,还捐资10多万元,为32名危重患者治病,累计用于公共事业和扶贫济困的资金达200多万元。今年4月,我们对此进行深入报道,在头版刊发了《个体户中的活雷锋》的长篇通讯,在社会上产生了更大的反响。
三是在理想追求上。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追求光明,追求幸福,追求美好的前景,是城乡人民的共同心愿。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的发展变化,农民的理想观、价值观乃至人生观均在发生深刻变化。封闭的农村打开了村门、寨门,一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勇敢地向传统农业告别,向现代农业迈进,也有一些农民背井离乡闯市场。曾获湖南省报纸系统好新闻一等奖的《一家村办厂,分厂遍十省》就反映了邵东县九龙岭乡大田村农民的这种精神风貌。该村的一家肝素钠厂在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开办了28家分厂。农民兄弟的改革意识敢闯精神使城里人备受鼓舞,“老大学老乡”已成为众多大中型企业的实际行动,上述题材的农村报道的生命力和价值也在不断延伸。
过去,许多乡下人的奋斗目标是跳出“农门”,甩掉“泥饭碗”,捧上“铁饭碗”。他们认为只有进城捧上“铁饭碗”才有出息,只有找个工作,吃上“皇粮”才有前途。现在这种观念在淡化,地处我市的牛马司煤矿曾爆出这样一条新闻:有25户“农转非”的家属自愿“非转农”。他们说:“只要政策好,农村有奔头。”我报记者以敏锐的目光采写了这一城乡人民均感兴趣的新闻,记述了农民在理想追求、观念转变上所迈出的崭新的一步。这一被誉为“活鱼”的《昔日向往城镇,今天眷恋农村》的消息,亦获全省报纸系统好新闻一等奖。
农民兄弟理想观、价值观的转变,影响和鼓舞着城里人。过去被许多城里人视为贫穷落后、没有前途的农村,现在,在他们眼里又成了发财致富的宝地。一些城里人带资金、技术,主动下乡办厂办农庄,这又成了城乡人民关注的新的“接合部”。武冈市城关镇个体户杨明胜三兄弟,投资7.8万元,租赁了龙田乡德胜村80多亩的经济场,开发水果生产,从事养殖经营,同在城里一样发家致富。我们对此进行报道,使众多读者耳目一新。
实践表明,瞄准城乡“接合部”,的确能抓到城乡人民共同感兴趣的“活鱼”,这样的“活鱼”越多,报纸的收订率就越高,吸引的读者就越多,社会效益也就越大。
(原载于《新闻战线》1994年第8期,与王龙琪同志合作获邵阳市第五届社科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