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读者心理与编辑对策
刘雄成
读者为什么要读副刊,喜欢读什么样的副刊?编者为什么而编副刊?应该办出什么样的副刊?编辑与读者需要形成一些什么共识?我试图从副刊读者心理的角度做一些探讨,并从编辑的角度寻求某些相应的对策。
副刊读者心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求知心理
读者有求知欲,否则就不会读报。作为报纸副刊的读者,他们总希望在副刊上获取各种有益的知识。由于种种原因,报纸新闻版上所能提供的知识相对比较有限,而副刊在这方面则大有可为,自然也责无旁贷。
知识,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知识指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狭义的知识指有关学术文化的东西。办副刊需放眼于广义的知识而侧重于狭义的知识。
副刊提供知识需注意“三性”:
新鲜性。知识浩如烟海,社会日新月异。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增长和更新自己的知识。.这就要求报纸经常不断地提供各种新鲜的而不是陈旧的知识。既需要各种基础知识,更需要最新的文学艺术信息、引人震动的新人新作、通俗的流行艺术等各种新颖而热门的知识,以及各学科的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新思维、新观念等方面的知识。
广博性。副刊读者的广泛性决定了副刊知识的广博性。副刊应成为包罗万象的知识海洋,珊瑚、珍珠、海参、燕窝、巨鲸、小虾无所不有,让各有所好的读者各有所得。
大众性。报纸副刊传播的知识,应尽可能考虑基本读者的需要,多刊登那些大众化的知识,而少登或不登那些专业性太强、读者面过窄的知识。对于确有必要的某些尖端深奥的现代化科学技术,诸如激光、卫星、电脑、超导等,也宜以科普小品的形式予以介绍,使之通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
副刊读者的求知心理,不仅包括对知识性的需求,而且包括对有关新闻、信息的需求。因此,副刊有必要适当发一些报告文学、纪实散文、传记文学、特写、回忆录等写实的稿件。
寻趣心理
趣味,即能使人身心愉悦的一种特性,追求乐趣是人类的一种本性,也是社会文明发达的表现。读者阅读副刊,就像人们看电影看戏一样,往往是为了消遣娱乐。他们在紧张的劳作之余,需要文化娱乐和艺术享受,以丰富和充实精神生活,使身心机能得到放松和调剂。报纸副刊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理所当然应满足读者的寻趣心理,为他们提供雅俗兼备、丰富适味、有益身心的“精神食粮”。
具有趣味的事情很多,大凡独特的、奇妙的、幽默的、浪漫的内容,使人或惊或愕或喜或忧的事情,都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根据读者的寻趣心理,我们要着力使副刊成为一个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俱乐部。在这里,读者可以咀读短小精悍的文学作品,可以吟唱悦耳动听的优美歌曲,可以欣赏清新悦目的书画作品。此外,副刊上相声谜语、幽默讽刺、新人佳作、影视评介乃至饮食起居、花鸟虫鱼等等,都应无所不有,以使读者的寻趣心理得到满足,从而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
审美心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是读者一种高层次的心理追求。作为审美主体的副刊读者,他们往往希望通过对副刊所载作品的鉴赏,得到审美乐趣。而这恰好是我们办副刊的一个重要目的。因为广大群众审美感受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之一。
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和具有相应审美能力的读者,是副刊达到美育目的不可或缺、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作为编者,应该办出充满美感的高质量的副刊来。副刊需做到“三美”:
语言文字美。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与文学艺术结缘的副刊,其语言较之其他版面须更富文采,更具魅力。
形象意境美。副刊作品侧重于形象思维,文艺作品塑造、描绘的形象和意境,需美妙高雅,引人入胜。
版面设计美。版面是报纸的“面孔”,组版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副刊版要精心设计,文图并茂,美观活泼,使人一见倾心,爱不释手。
副刊是文艺与新闻的结合部。新闻用事实说话,文艺往往潜移默化以形象感人。在报纸副刊上,文艺与新闻需在一定程度上“结缘”。因此,要想办好副刊,既要遵循文艺的规律和要求,又要遵循新闻的规律和要求。
从文艺角度而言,副刊必须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要通过发挥文艺的多种功能,以启迪人们的智慧,美化人们的心灵,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
从新闻的角度而言,副刊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新闻事业的特性——真实、及时地反映并影响现实变动。副刊作为党报上的一个部分,它理所当然要坚持党性原则,从“大文化”的角度给读者以应有的指导性,发挥正确的思想导向作用。它要反映和体现社会生活的真实,以反映当前的社会生活为主,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反映时代的主旋律。
从副刊与新闻版的关系看,副刊对新闻版应起“延伸补充,宏观配合”的作用。副刊要为各版新闻提供广阔、深厚的知识背景,强化社会效果,潜移默化地提高读者的思想文化素质。
(原载于《新闻战线》199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