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开魏源的门
——谨以此文祝贺《魏源全集》出版
马笑泉
两扇木门透着历史深处的陈黄色,一围老墙想是承载了太多的风雨,因而显得有点歪斜,但依然倔强地挺立着。门没有上锁,但我还是伸出手,凸起中指关节,轻轻地敲门。这于我,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仪式。不能设想我会猛然推开门一把冲进去,那既是对主人的不敬,也是亵渎了自己肃然的心境。恍惚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魏源似乎已从清朝远游归来,正站在门后,对我含蓄地微笑。
走进院子,抹了抹眼睛,庭院依然空寂,主人想必已上楼重新潜入无垠书山之中。魏源生平对物质享受毫不在意,只要有书在手,就非常满足了——“虽严寒酷暑,手不释卷,至友晤谈,不过数刻,即伏案吟哦。”后生如我者,蒙他亲自开门,已是莫大的荣耀,又何忍再去打扰他老人家的清修。在百年前的建筑中轻轻地走动,感觉是一尾小鱼进了江海,油然而生敬畏之心。故居两正两横,坐西南,朝东北,木墙瓦顶透着湘西南农家惯有的朴素和实在。这里不是魏源诞生的地方——他自己的住宅已于嘉庆二十四年毁于大火——这是魏源叔父魏辅邦的宅子,与魏源家仅隔一条小石径,规模格局亦相仿。魏源童年时曾在此间楼上的私塾读书。本屋被毁后,亦曾借居叔父家。后来他在外中进士,做官,所得喜报、牌匾,都运回家乡陈列于此,以示光耀门庭。因此,把此屋定做是魏源的另一故居,也是名副其实,经得起考据家们的挑剔。其实哪里才算是魏源的真正故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否走进魏源的内心世界,把握他那深沉的灵魂,领会他那深刻的思想。要知道,敲开一扇物质的门很容易,敲开一个人的心门却很难,敲开魏源的心门尤其难。
魏源是一个深沉的人。还在孩提时代,他就表现出寡言喜静的独特品质。别的孩子在那里嬉戏打闹,他却独坐一旁,若有所思。沉默并不是痴呆,沉默是为了潜入思想的玄妙境地,在精微的体会中获得深沉的快乐。魏源似乎天生就能进入这种内省之境。在赠给董桂敷的一首诗中他写道:默好深思还自守。七个字,就道出了魏源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沉默,是为了更深入地进行思考;这个世界太复杂,变数太多,太难以把握,那么,至少还能坚守住自己内心的净土。这是一个很早就知道自己追求什么的人。像魏源这种寡言深思之人,往往极具恒性,一旦看清了目标,就会毫不动摇地沿着一个方向走下去。魏源的方向何在?至少在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我们就可以看出两点,那就是:书本为他一生所爱,思考是他终身所行。
就是在故居右侧的读书楼上,七岁的魏源独居一室,初次感受书本带给他的巨大愉悦。这种愉悦如此之强烈,令幼小的他不肯须臾撤离。在金潭乡老人们的口传中,魏源曾因为迷恋读书,经月不下楼,以至于家中所有的狗都不认识他,在他偶尔出现时一齐对他狂吠。另一则逸闻说的是魏源经常等父母睡熟,偷偷地点上灯,在被底看书。过了很久,他的母亲才发觉此事,担心他年少体弱,苦读伤身,哭了一场,魏源自此才不敢通宵攻书。两年的勤读深思,积聚的能量当然非同小可。魏源由此奠定了最初的自信,甚至对未来有了朦胧的预感。在九岁应童子试时,县令某公于唱名时随口出一联:杯中含太极。魏源应声曰:腹内孕乾坤。乾坤者,天下也,家国也。魏源的一生,都是在努力孕育一个澄清天下、振兴家国的梦想。为此他以超乎常人的热情和毅力在学习、在积累。十五岁他就开始研究王阳明的心学,对“我心即理”“行则良知”的提法大为激赏。日后魏源顺应时势,强调实践,喊出了“穷则变,变则通”的著名口号,其哲学基础就是肇始于此。二十一岁,魏源入国子监,四方求教,研读今文经学。一个人毕生的事业是与他年轻时代的求学和交游分不开的。魏源牢牢把握住了这一黄金时期:问宋儒之学于理学名家姚敬塘;学《公羊》于今文经学大家刘逢禄;古文则与董桂敷、龚自珍互相切磋。有一次他得到一册古本《大学》,狂喜之下闭门攻读五十余日。他的座师汤敦甫担心他卧病在床,备轿前往探视。得到通报的魏源慌忙出门迎接。汤见他蓬头垢面,形同乞丐,大为吃惊。待问明原由,便叹道:有如此才学,再如此勤学,今后如无所成,当是上天无眼!
今人皆视《海国图志》为魏源的代表作,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海国图志》的超前思想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看重,更谈不上将他的先进主张付诸实践,反而在海外引起关注,间接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因此梁启超不无惆怅地将它称为“不龟手之药”。而日本的一位学者则说得更直接:“呜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不为其君用,反为他邦。吾不独为默深悲,亦且为清主悲也夫!”甲午之败后,国人才全面领会“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两句话是多么的有洞见。然而一切皆晚,中国的崛起还要推迟几十年。这亦是时代的悲哀,民族的悲哀。
而《皇朝经世文编》一出,却以其宏阔的视野、切实的内容和经世致用的主张,引起了忧国忧民之士的广泛关注,很快就风行全国。当时凡讲求实学之人,几乎是人手一册,奉为圭臬。这部书不仅奠定了魏源今文经学大家的地位,更影响了以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一批立志于安邦定国的士人。这些未来的朝廷重臣,在日后的施政中,都或多或少地秉承了《皇朝经世文编》的思想,同治中兴才得以成为可能。如果说《海国图志》影响了世界,那么,《皇朝经世文编》就是切切实实影响了当时的中国。
站在空寂的读书楼上,抚摸着眼前古拙厚重的书桌,我突然醒悟:其实魏源的思想就是朴实可爱的湘西南农民们的思想——不做过高之论,直面眼前问题,推崇实践,讲求实效。魏源的行为也就是这些乡亲们的行为——有韧性,不浮躁,脚踏实地,稳步前进。在《学编二》中他提出:“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他还使用了一个形象又有点刻薄的比喻:“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崇尚行动,是魏源的一个显著特色,也使他区别于那些高坐在玻璃窗后面营造思想体系的空谈家。他是自己主张的切实履行者。海运代漕,整治盐政,乃道光年间的两大善政,由当时名臣贺长龄、陶澍主持完成,而在背后实际主事的就是魏源。贺、陶两人与魏源相知极深,非常欣赏他的才华,给予他绝对的信任。在这一点上,魏源是非常幸运的。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激之情,也为了实践《皇朝经世文编》所倡导的经世理念,魏源以一名急先锋的姿态,奔走在神州大地上。为了弄清漕运的弊端,他在大运河做了长期深入的调查,写出了翔实可靠的报告,本着国便、民便、商便、官便、河便、漕便的原则,提出了以商船行海道运粮的办法,将所有反对之议尽数打回。为了盐政的顺利推行,魏源不仅精心设计了票盐法,还以幕僚的身份带头经营票盐,不仅有效地带动了新法的推行,自己还赚了一笔银子。用这笔钱他在扬州兴建了一处园林。夫人严氏开始还担心大兴土木会招人非议,魏源却认为这是自己劳动所得,赚得正大光明,花得也理直气壮,又何惧他人之言。文章写得漂亮,学问做得地道,又有切实的经世之才,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将“文章经济”四个字高张于屋中而不至于被后人笑为是自吹。
踩着木梯下来,在花木掩映的堂屋和厢房里进出,朦胧间我感到魏源已从他长眠的西子湖畔悄然归来。是的,一个诗人,终究会返回他的故乡。因为这里是他最初也是最终的家园。唯有在此,他才能够获得彻底的宁静。
低头缓步走出故居大门,我站在垅上,看金水河秀气地穿过满野的青黄色稻田。有人在田里劳作,有炊烟轻柔地升起。更远处的群山环抱大地,静默不语。一百九十年前,魏源从这片风景中走出去,然后撼动了世界。今天我们这些后来者,从魏源的门中走出后,是否也想过要做点什么呢?
(《邵阳日报》2005年7月3日第三版;2005年度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一等奖;2005年度湖南省报纸系统好新闻评选一等奖;2005年度湖南省报纸系统副刊作品年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