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穆青
肖祥海
他走了,永远地走了。
我不相信这一事实,但新华社播发的消息白纸黑字,千真万确——《一代名记者穆青同志逝世》。我那拿着报纸的双手不禁颤抖,往事如昨,他四次与我见面的情景,一幕一幕地展现在眼前。
印象最深的是湖南和平解放的通讯《狂欢之夜》
37年前,穆青的名字就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那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参加工作不久的我被抽调到农村四清工作队锻炼。在工作队的一次学习会上,一位县委书记在读《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时,念着念着不禁失声痛哭,全场一片哭泣声。我的心受到震撼,与穆青的神交从此开始。
同他首次见面,是1995年的事。是年11月16日,我同邵阳日报社社长曾广信匆匆赶到长沙九所宾馆,请来湘采风的穆青为《邵阳日报》题写报头。但事不凑巧,刚从天子山回到长沙的穆青因过度劳累,腰疾复发。“我们到床前去看看他老人家,见个面就走J我们的请求换来令人惊喜的答复:“穆青要在会客厅见你们。他说你们在基层很辛苦,见次面不容易。不过请顾及他的身体,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
刚到会客厅坐定,穆青在湖南分社领导的陪同下,缓缓步入会客厅。身着藏青色夹克衫的他弯着腰,艰难地挪着步子。看到这令人揪心的情景,我们真后悔提出在床前见他的请求。
穆青饶有兴趣地翻看我们带来的报纸,亲热地同我们交谈。他说到1949年8月5日随解放军进入长沙,当天就采写了新华社第一篇湖南和平解放的通讯《狂欢之夜》。这也是他印象最深的通讯。他还说到作为当年随第四野战军南下的新华社记者,他在湖南采写了《湘中的红旗》等一批新闻作品……虽是首次相见,却有一家人相处的感觉。原定会见不超过15分钟,结果他竟同我们交谈了半个多小时。
基层的同志来一趟不容易,要让他们有机会发言
1996年10月20日至22日,由中国记协和新华社举办的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在新华社举行,我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是我第二次见到穆青。穆老听取了我的简要汇报和在大会上宣读的论文,翻看了我带去的由他题写报头的《邵阳日报》。
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大多是中央新闻单位、省级党报和各新闻院所的专家学者,我却被安排在会议中间发言。这是因为穆青有言在先:基层的同志来一趟不容易,要让他们有机会发言。这次会上,我们获赠穆青的《新闻散论》等三部专著,会上所研讨的穆青的文品人品及其精神更是无价之宝。
那场令许多人妻离子散的反右斗争中,穆青顶住重重压力,保护新闻工作者。他任社长的上海分社没有打一个右派。时过几十年,上海的同志还在会上感慨地说:“在穆青手下工作太幸福了!”
在那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十年内乱初期,因在日记中倾吐了“这(指‘文革’)不是我一个人的悲剧,是一代人的悲剧”的真言,而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的穆青,在复出后不久,又与朱穆之、李琴同志联名向毛主席写信,告发“四人帮”明目张胆地影射攻击周恩来、邓小平的罪行。在“四人帮”兴师问罪时,穆青一肩扛起:“我负责!”
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穆青重访中州大地,经过深入调查,针对一些干部丢掉党的优良传统,甚至违法乱纪的现象,他写出了反响强烈的《人民呼唤焦裕禄》。
研讨会上,许多同志提出要在全国新闻界开展向穆青同志学习的活动,也有的同志提出要建立穆青研究会,设立穆青新闻奖。可是他在会议将结束时的《几句心里话》道出衷肠,将自己的一切归功于党归功于人民。他老泪纵横地说:“没有党,就没有我穆青!”他还诚恳地表示:“如果要学习,我觉得应该在现在新闻队伍中寻找那些勇敢的战士,优秀的战士,不要考虑我们这些老头了。”
办报纸也好,扶贫也好,都要有一种创新精神
1998年12月,我陪同被评为第四届中华大地之光新闻人物的谭谈去拜访穆青。这是我第三次与他见面。当时穆老正患重感冒,听到我的电话后,仍约定在家中与我们见面。
他住在一幢与普通民宅没有两样的灰色的旧平房里。进会客厅时,我弯腰脱鞋,老人马上制止:“不要脱鞋,不要脱鞋!”长方形的客厅铺着黄色的瓷砖,因历时已久,失去了昔日的光泽。这么简朴的住房是我没想到的。他翻看了我带去的《邵阳日报》后,又将谭谈采编的《作家爱心书屋报》从一版翻看到四版,并仔细询问了作家爱心书屋的有关情况,对这一图书扶贫举措表示赞赏。他说,办报纸也好,扶贫也好,都要有一种创新精神。
逢年过节,我多次向他打电话祝福,向他电话拜年时,他总不忘回一句:“给你全家拜年!”
“勿忘人民”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对后辈的勉励
2001年10月,我利用进京开会的机会去看望穆老,这是我们第四次见面。那天阳光明媚,老人家气色很好。我受委托带去两件薄礼。一件是刻有《岳阳楼记》的竹简,一件是刻有松柏常青的笔筒。他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感慨地说:“真想不到邵阳还有这样工艺精湛的竹艺品。”我呈送新近出版的两本散文集和获奖作品集请他赐教。看到我的头上新添许多白发,他关切地说:“要注意身体,一定要注意身体。”没想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见面。
这年的《中国记者》连续刊发了他的《我的记者生涯》。穆老的秘书小陈告知,他还在继续整理过去失散的文稿,连同《我的记者生涯》结集出版。这时,我不由得想起这位新闻界老前辈六访兰考,八下扶沟,四去宁陵,八进辉县,两上红旗渠,73岁冒着鹅毛大雪登上海拔4667米高的昆仑山口采风的新闻之旅,不禁肃然起敬。后来我才知道,一年前他已发现肺癌!
今年5月北京“非典”流行期间,我惦念老人家的身体,.打电话去问候。他夫人告知,穆老住院了,做了手术。过了几天,我又打电话去询问病情,并寄出了一封慰问信。10月4日重阳节那天,我还打电话问及他的身体,回答是一声令人放心的“好!”没想到,时过几天,他就这样默默地走了,告别了为之奋斗一生的新闻事业。
我翻出了珍藏多年的穆老题词——“勿忘人民”。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对后辈的勉励。凝望这帧题词,我的视线模糊了。冥冥中,它幻化成一个可亲可敬的身影。倏地,这个高大的身影又幻化成一棵顶天立地的苍松……
(《邵阳日报》2003年11月2日;中国新闻奖复评报纸副刊年赛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