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青龙桥
邱刃 李定明
自古青龙一座桥。
公元1993年6月18日9时9分,新修的青龙桥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庆典,市民们像迎接盛大的节日,冒雨从大街小巷涌向青龙桥畔,数以万计的红的、绿的、花的雨伞,如艳丽的蘑菇,眨眼间盛开在邵水两岸,铺天盖地,蔚为壮观。
新修的青龙桥雄踞于邵水之上,是一座现代化气派的钢筋混凝土箱型连续桥梁。长85米,宽24米,栏杆扶手均用不锈钢做成,铮光透亮。人行道上镶嵌着红色瓷砖,桥头塑了四尊栩栩如生昂首向天的大犀牛,形象地再现了“龙桥铁犀”的胜景。
当副市长王泽谟宣布剪彩通车后,一个个整齐的方阵,一排排威风凛凛的摩托,一辆辆精心装饰的彩车,在欢快的乐曲声中,缓缓地从桥上通过。这时,作为一个邵阳人,你能不为此感到欢欣、激动和自豪吗?
是的,青龙桥是邵阳的骄傲。它从唐乾宁六年诞生,经历过宋元明清数代,距今已一千一百余年。在邵阳人的心中,它和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长沙的八角亭一样,犹如皇冠上的宝石,明光熠熠,日夜生辉,任你人事嬗变,时代更迭,它总是不失繁华,春光不老,千古风流!
通车那天,一位老盲人在孙女的搀扶下来到了青龙桥。他摸了摸巨大的犀牛,又抚摸着光滑的金属栏杆,连声赞叹:“修得好!修得好!可惜我看不见。”一位双腿瘫痪的中年汉子,乘坐轮椅来到了桥上,他用双手缓缓地转动转轮,脸上洋溢着自豪而兴奋的神采,他不时向人行道上的群众挥手致意,那情形不亚于一位将军在检阅他的士兵!
被青龙桥的风采所激动的又何止这两人?我们每个人走过新青龙桥时,不也和他们一样,心中充满了舒适、宽阔和自豪的情感吗?
正如市政府在“青龙桥重修记”中所记述的那样:“览斯桥也,瑰丽堂皇,复铁犀以胜景;城郭秀雅,还双江以流清。雄峙永固,桥如虹而彩溢,车流不息,城不夜而辉生。水自南北,接三湘如洞庭,桥贯东西,迎四方之嘉宾。龙桥形胜,以今为甚。”确实,青龙桥最骄傲的历史,莫过于现在。
青龙桥是邵阳的见证。悠悠岁月里,它多次更名。是桥之建,曰“东关桥”。南宋理宗皇帝赵昀以邵州防御史继大统,升邵州为宝庆府。是年,邵阳人改木桥为石桥,号“跃龙桥”。元代因桥位在震,又改名为“青龙桥”。“文化大革命”中,为破除“封资修”,将它改名为“东风桥”。如今又复用青龙桥原名。千百年来,它几度废弛又几度兴建。它曾多次饱尝过洪水的灾难,遭受过战火的摧残。它目睹过邵阳人民苦难的岁月,也聆听过翻身做了主人的邵阳人民的笑语欢歌。如今,它又赶上了好年代,使它得以脱胎换骨,面貌一新,它不会忘记改革给邵阳带来的无限生机,更不会忘记青龙桥商业区建设的决策者、指挥者、建设者卓越的功勋!
在这支修桥大军中,领衔唱主角的是年过六旬满头银发的青龙桥商业区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李德发和年富力强办事果断的副市长、青龙桥商业区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王泽谟。李德发,这位曾为邵阳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老黄牛,在退下来之前,决心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再背一阵犁。他说,建设青龙桥商业区是邵阳的一件大好事,就是搭上自己这把老骨头也值得。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朝朝暮暮,无论刮风下雨,烈日当空,他和王泽谟都指挥在工地,战斗在工地。他们决策准确,指挥得当,工作过细,作风过硬,一心扑在修桥上,魂牵梦绕青龙桥,留下了诸如换将调兵、巧解疑难、智破迷信、勇排险情等许多动人的故事。
在这支大军中,有誉称为“青龙桥畔一苍松”的市政府副秘书长、青龙桥商业区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颜明德。这位年近花甲且身患癌症的老同志,欣然领命主管商业区1600多户的拆迁安置工作,这是一项多么艰难、多么复杂、多么巨大的工程啊!有人说,搞这件事,不死也要脱层皮。老颜说,我老颜命大,一时死不了的。就是凭着这种不怕死的精神,他每天风风火火,奔走于各拆迁户之间,敢劈“牛脑壳”,义拒不义财,成为一条“病魔吓不倒,家事拖不垮,艰险难不住,糖弹轰不动”的铮铮硬汉,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价值和风采。在这支大军中,还有省建四公司三分公司经理万贤德。他平平常常的个头,却有着不同常人的魄力;年届花甲,却有着年轻人的热情。自从建桥大军进入施工场地,工地就成了他的家。滔滔邵水可以作证:高高的脚手架上,轰鸣的搅拌机旁,哪天哪夜没有他的身影?几百位施工人员可以作证:我们身上有多少汗和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汗和泥。正是这种身先士卒的作风,使他带的队伍把通车时间提前再提前。还有指挥部工程师隆树森,这位说话不多但句句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人,工作是十分负责的。钢筋要一根一根地数,槽的深度要一次次地量,为了把青龙桥建成一座美观而坚固的现代化桥梁,谁也无法测算他花费了多少心血和精力,只有河边的那棵老樟树,才知道他熬了多少不眠之夜……还有年轻的挖土机驾驶员刘其林,这位农民的儿子,吃得苦,耐得劳,练就了一身好本事。他操纵机器挖土,前擒后拿,左抓右扒就像指挥自己的双手一样,他可以一人包开一台挖土机,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而不叫累……还有许多许多的建设者们,为了新桥的诞生,为了邵阳的腾飞,用自己的热血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他们为邵阳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青龙桥是邵阳的希望。从去年8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决策,决心拆旧桥建新桥后,短短的10个月里,大桥的建设者们就使一座古老、破旧而狭窄的青龙桥变成了一座宽敞、美观、气派的新青龙桥。它比原定今年10月1日竣工通车的时间提早了100天,创造了令人惊喜的邵阳的“深圳速度”!市长彭茂吾说得好:事实雄辩地证明,我们邵阳人是有能力的,是能办大事的!我们没有理由妄自菲薄。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和发扬建设新青龙桥的团结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就一定能实现邵阳经济的超常规发展!
青龙桥是一部书。它记载着历史风云的变幻,记载着时代前进的脚步,记载着改革开放的业绩,也记载着大桥决策者、指挥者、建设者们不朽的功勋!
千古风流青龙桥,让我们慢慢读懂你。
(《邵阳日报》1993年7月11日第一版;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湖南省副刊好作品二等奖;湖南省地市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