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经不起新污染(作者 黄颂明)

新农村经不起新污染

黄颂明

我老姐乡居偏远。去年一条通村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姐姐家煞是欢喜了一阵。尾随公路进村的一家小小化工厂,今年投产后,以黄烟和臭味告诉山民什么是工厂。对黄烟和臭味忍忍也就罢了,可厂子的废水直接排入了清澈见底的村里小溪,姐姐家和邻居们的千羽土鸭不懂事地仍在溪中嬉闹,此后便不再生育,有的还直奔黄泉。老实的姐姐无奈感叹:以前最怕乡干部上门来收钱收税,现在最怕老板出烟放水。

不知道生此感慨的是否仅仅只有我家姐姐——一个山窝窝里的纯朴大妈。然而理性并宽视野地去看待这声叹息时,就必然直面一个现实:形形色色的污染大军借着建设新农村大旗的掩护,唱着发展的高调,在破坏农村的生态和人文环境。

最容易见到的污染大军是高喊着“发展农村经济”的进村办厂者。小纸厂、小冶炼、小化工、小印染、小矿山、小选矿,这些城镇难以安身的高污染低投资小厂近些年迅速向农村流窜,乡镇官员在偏执的GDP政绩观和唯己的利益观下,容纳了这些“经济增长点”。“现管”们把这些小厂放大成招商引资的巨大成果写进了各个年度的功绩簿,同时傍着这些污染主拿着些许感谢费,却顾不得山村人千百年来一直享受着的碧水蓝天一去不回。

另一支污染大军是打着“科技增收”的旗号进村的。给猪饲料添加“瘦肉精”,给牛奶添加“蛋白精”,给西红柿猛施坐果肥,给猕猴桃狂施膨大剂……这些所谓的科技增收手段,着实能让农民获得一时之利,而这一时之利却是以牺牲农产品赖以立命的“绿色”品质为代价的。当一个个如三聚氟胺、瘦肉精一样以生物化工污染农产品的事件掀起的巨浪拍岸时,湿身叹息的绝不是几个使用这些“科技手段”的当事人,而是一地一省甚至一国有着同一产品的所有农村和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建设,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综合体。如果为了生产发展而破坏环境,为生活富裕而污染产品,这样的“新农村”只是畸形变态的怪胎,而不是科学发展的成果。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既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也不能以污染乡风为成本。

相对城市而言,近些年农村的环境所遭受的破坏是比较小的。但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城市会越来越计较发展对环境破坏的成本,高生态环境破坏成本的工业和高人文环境破坏成本的售假商业都只能瞄准不易被发现也难以被查处的偏远农村。于是,农村便面临新一轮污染高潮。在城市化的旅途中,我们为“先污染后治理”付出了昂贵的学费。在新一轮农村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吸取传统城市化的教训,强化科学发展的意识,避免“经济发展了,环境恶化了,民风奸险了,秩序混乱了”的假繁荣在农村再生,因为农村的脆弱实在经不起污染的折腾。

(《邵阳日报》2008年12月26日第一版;2008年度湖南省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2008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2008年度湖南省好新闻一等奖;2008年度中国城市党报好新闻一等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