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干群感情深工作就会百事顺”(市委书记 郭光文)

“只要干群感情深工作就会百事顺”

——市区学院路扩改工程拆迁安置情况调研手记

市委书记 郭光文

编者按:5月11日,市委书记郭光文深入市区学院路,上工地,进农家,倾听拆迁安置户和基层干部群众心声。现将郭光文同志的调研手记摘发刊登。

“不要想自己顺不顺心,而要看群众答不答应”

邵阳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是当务之急。要发展就要改善基础设施、新上产业项目、扩大城市规模,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拆迁安置。因此,拆迁安置一直是困扰干部群众的沉重话题。

这几年邵阳城市化率每年以近二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市区年扩城面积在4平方公里左右。每次拆迁,市委和市政府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尊重群众意愿,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因而受到群众拥护和支持。我们在实践中感到,城市拆迁,只有把群众的“心”安好了,拆迁安置才算到位。

学院路是城区的南北主干道,还承担着207国道的过境交通,路两边聚集着邵阳学院、邵阳医专、邵阳职院等高等院校。该项目建设需拆迁房屋150余栋。这条路计划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前拉通,现在进展如何?拆迁安置情况怎样?老百姓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带着这些问题,我又像往常一样实地调研。

“人民群众在叫好,才能算是真正好”

5月11日下午3时20分,学院路北端,一户人家正在拆房子。打听得知,男主人叫唐义忠,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

“大概什么时候能拆完?拆掉舍得不?”“舍是舍不得,但要以国家的建设为重。现在我租房子过渡,安置房还没搞好,盼早点搞好。”“安置房选在哪里?”“在雪峰南路附近。”

“那我们看看去?”正准备动身,当地老百姓告诉我,这家隔壁也是拆迁户,家里还有一位百岁老人。老人姓胡,101岁高寿了,正坐门口休息,人健旺,只是耳朵不方便。

胡老太的儿子唐友元说:“我们支持政府搞建设,第一批签了拆迁安置合同。只是老人家年纪实在太大了,找过渡房没人敢接,暂时没搬。”老唐边说边拿出全家福照片,脸上洋溢着五世同堂的幸福。有人提议老唐家在即将拆迁的房子里再照一张相,还邀请我合了影。我对大家说,老人家在这里生活了八十多年,现在房子要拆掉,肯定舍不得。我们要把路修得更宽敞、更漂亮,让大家住得更舒适,争取都能活个一百岁。

正在这时,一个老大爷走过来请我去旁边看一口古井。

这口井叫马鞍石井,传说是三国时期张飞攻守古昭陵时开凿。井水清冽,几位妇女正在洗衣服。老大爷姓李,他的意思是因施工淤塞了古井的排水渠。闻讯赶来的学院路援建指挥部的同志说,已经做好了古井的保护计划,路修好后雨污分离,水质会更好。我对乡亲们说,这口井是我们的人文资源,大家对它有很深的感情,不但要保留,而且要保护好。

我们修路也好,建房子也好,建公园也好,都是为了老百姓。只要是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我们都会尽力办好。

学院路集中安置地的位置不错,目前正在腾地。建设单位的同志告诉我,市里搞拆迁安置方式改革,实行产权置换、集中安置和货币补偿相结合,争取让搬迁户既能安居又好发展,安置小区按中高档小区来定位建设,群众算是比较满意。

前段雨水多,施工受影响,工人们正在抓紧赶工期。查看了工地后,我邀请乡村干部和拆迁户、业主代表到前进村老乔家的前坪里开了个座谈会。

老乔抢先发言,他最大的意见是修路灰尘太多。“书记,别的意见没有,修路是好事,就是要修快点!”村民老龙忍不住插话。“安置房要尽快,不要叫我们等太久。”“放炮的声音太大了,怕不安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提得比较集中的意见是道路建设速度、安全文明施工、安置房建设质量等问题,我一一作了回答,并请相关部门和建设施工单位落实。

我跟乡亲们说,大家要从长计议,支持政府建好城市。

学院路的改造,周边十几万人直接受益。邵阳的高校都集中在这里,全国31个省市区都有孩子在附近求学。我们要着眼未来,正确处理好“老子”和“儿子”、“小家”与“大家”的关系,为全国老百姓特别是读书的孩子们创造好的条件,为下一代造福。

学院路援建指挥部的同志告诉我,有一位姓孟的拆迁户,男主人双目失明,一度不愿意拆平房住楼房。经过做细致的工作,老孟一家还是顾全大局,拆了房子住到了过渡房。我深受感动,专门走访了老孟家,对他表示感谢。

“没有想不通的群众,只有不到位的工作”

拆迁安置涉及的主要对象是农民群众。有史以来,农民群众从思想上讲是一个最纯朴的群体,从经济上讲是一个最困难的群体,从数量上讲是一个最庞大的群体。因此,如何对待农民群众,不仅是一个方法和态度问题,而且是一个感情和原则问题。在拆迁安置上,是激发农民群众的自我觉悟,还是依靠公安干警的所谓威力;是耐心细致地说服农民群众,还是简单粗暴地强迫农民群众;是设身处地地体谅农民群众,还是违法乱纪地伤害农民群众,这是衡量和检验我们所有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尊不尊重和相不相信农民群众的一个显著标志。

当前,在拆迁安置过程中,改进工作方法,尊重农民群众,极其重要的是在思想认识上,必须克服三个误区:一是不能把农民群众对政策的暂时不理解,看成是觉悟低;二是不能把农民群众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看成是私心重;三是不能把农民群众言论行为的一时不妥,看成是素质差。这样我们在拆迁安置时,就会自觉地拉近与农民群众在思想感情上的距离,从而达到和谐拆迁的目的。

(《邵阳日报》2012年5月15日第一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