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烛光(记者 黄颂明 周卫长)

最后的烛光

——新邵县信访局干部周维礼的生命倒叙

记者 黄颂明 周卫长

(题记 :蜡烛在燃烧殆尽时的最后一闪,正是体现其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价值的向往)

一 最后六天

“我书桌里有11张欠条,一共是2万7千块,是我帮一些贫困户借的,你和你妈想办法及时代他们还了。”

2007年7月3日,54岁的新邵县信访局主任科员周维礼接待完第17起上访群众,已经是下午6时。他想站起来,但感到天旋地转,眼前一片模糊。半小时后,他昏倒在地,口鼻出血,被立即送到邵阳市中心医院。

经过急救,4日凌晨5时,他醒了过来。睁开眼,静静地看着妻子曾丽英,周维礼非常安详。过后,他抓住丽英的手,面带欣慰地轻声说:“还好,丽英你放暑假了,不会耽误上课。”丽英一听眼泪便在眼里打圈。昨晚,医生告诉她,病人脑部有一个碗大的肿瘤,随时有生命危险,必须立即转往湘雅医院。

6时30分,新邵县信访局领导和同事看他来了,周维礼迫不及待地叫同事拿出纸和笔,记录下他几件尚未解决好的信访问题。未了,他又看了一遍,对记录不尽准确的部分做了补充。在医生催促了4次后,他不舍地上了湘雅医院派来的救护车。

7月5日,在湘雅医院,周维礼看着守护在旁的儿子周正新,愧疚地说:“正新,爸爸最对不起的是你。你刚生下的那几年,我负责修建立新电站和红领巾水库,未能好好陪你,到4岁,你还不认识爸爸。没办法,爸爸拿人民的工资就要为人民办事。其实爸爸一年前就知道自己的病情,这次可能凶多吉少。我的书桌里有11张欠条,共2万7千块,是帮一些贫困农户借的。如果我走了,你和你妈想办法及时代他们把钱还了。爸惭愧没给你留下什么,却给你留下……”说着,周维礼泪如雨下。

“爸,别说了,您会好起来的,手术后您又能回到工作岗位上去的。”

周维礼在孩子的安慰下恢复了平静,说:“孩子,我还想向组织再做一次汇报,你帮我记录,行吗?”

周正新答应了。接下来的3天,在医疗的间隙,周维礼一有精神就要儿子记录他给组织的信。7月9日,当记录到了1997年时,36页的长信戛然而止。

留下给组织的长信,留下给同事几个要处理的问题,留下给家里的11张欠条,他走了。

7月11日,周维礼的追悼会在新邵县城举行,上千群众怀着难以抑制的哀痛,自发赶来悼念这位普通的信访干部。7月12日,周维礼的骨灰运回故乡大新乡,长长的送葬队伍,哭声不绝,人们顶着烈日,送了一程又一程……

二 最后一年

“诊断结果令人心凉。7年来经自己解决信访问题已有5000多起,解决10000起信访再退休的目标离自己已是如此遥远,与其躺在床上苟度余生,成为社会的累赘,不如用好剩下的时间,为群众再多做点什么。”

2006年10月8日清早,在国庆长假连值几天班的周维礼满身汗水,一脸痛苦地蜷缩在床。到中午,症状未见减轻,他叫来一辆出租车,一个人住进了医院。第3天,检查结果出来了:脑瘤晚期。医嘱是:手术风险极大,术后终生需要他人照顾,而不做手术最多只能存活一年。他拨通了妻子的电话,又挂断,妻子复电询问时,他说:“检查没什么事,你别担心。”

出院回家,周维礼在床上睡了一天一夜。12日,局里人告诉他因饮用水纠纷,又有群众集体上访,他去了办公室,忙了整整一天,将问题解决了。回家后,他用便笺纸将几天的感受写了下来,夹在工作记录本里:“诊断结果令人心凉。出院后,在床上睡了整整一天一夜水米未进。去医院的前一天,我计算了一下,7年来经自己解决的信访问题已有5000多起,要实现解决10000起信访的目标,想来是要退休了。我曾对妻子说,退休后的时间一定都留给她。然而此时,这些离自己已是如此遥远……10月12日,听说因饮用水纠纷导致了群体性上访,我又去了办公室,忙了整整一天,才调处好这一关系100多户老百姓生存的大问题,感到特别轻松。这让我明白,只有工作才能忘记病痛。我想清楚了,与其躺在床上苟度余生,成为社会的累赘,不如用好剩下的时间,为群众再多做点什么……”自此,他开始了生命冲刺。

2007年3月9日早晨,曾丽英接到儿子周正新的电话说:“爸爸昏倒了,我联系了中心医院的救护车,妈妈您快赶回来!”曾丽英放下电话后,心急火燎赶到医院,却看到只有儿子一个人。儿子说:“爸爸醒来后拔掉针头就走,他说今天约好一位老人,协调相关单位为老人解决待遇问题,不能食言让老人空等,认为政府骗他!我拦都拦不住。”曾丽英非常愤怒,心想:“周维礼啊周维礼,为工作你连命都不要了!今天我拖都要把你拖回来!”她赶到新邵信访局。在办公室门口,她听到有老人的哭声,迟疑了一下,她轻轻推开办公室的门,只见一对年逾七旬、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握着周维礼的手,哽咽着说:“好领导,您给我们老两口子解决了大问题啊!我们以后的生活就有着落了!”曾丽英感到鼻子一酸,悄悄地退出了办公室。

从知道病情到他逝世,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工作笔记记录的接待信访件数是870起,其中群体性上访44起,平息42起。一年中,他6次因病昏倒,但没请过一天假。

三 最后八年

“人不伤心不落泪,家无难事不上访。群众对机关不熟,找干部比较难,还是我们出来方便些。”

1999年3月,周维礼由严塘镇常务副镇长调任县信访局副局长。长年在乡村工作。培养了他对群众的深厚感情。于是,他习惯性地带着理解、尊重和感情去看待来访的群众,只要一有空,他就坐到县委大门口,一见来访群众,就主动上前询问接待,干部群众笑称他为“大门局长”,周维礼厚道地解释说:“人不伤心不落泪,家无难事不上访。群众不熟悉情况,找干部比较难,还是我们出来方便些。”

即便是中午休息的时间,周维礼办公室的门也总是敞开着。2003年7月的一天中午,坪上镇小河村退伍军人老谢走进了他的办公室,指着身上抗美援朝战争留下的累累伤痕,将一张要求提高补助标准的报告往桌上一放,冷冷地坐在椅子上。看到老谢来访,周维礼立即放下手中的碗,看完了报告后解释说:“根据政策,补助标准不能提高。”老谢猛然站起来,一把将碗扫在地上:“我知道你不会给我解决问题的。”摔门而去。

半个月后,周维礼从小河村的村干部口中得知,老谢儿媳前不久患了一场重病,住院花了2万多元,儿子又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极为困难。他想起老谢满身的伤痕,心头涌上一阵心酸。他掏钱买了200公斤百合种和一些书籍,托村干部以村里的名义送给老谢的儿子。老谢一家百合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今年干百合卖到了30多元每公斤的好价钱,年纯收益近2万元。老谢执意要捐2000元给村里修路,村干部将周维礼资助的真实情况告诉了他。第二天,谢家父子再次来到新邵信访局,得到的却是周维礼已经病逝的消息……

多年的信访工作经历,让周维礼形成了一个习惯,上班总会准备几百元钱带在身上,对一些特别困难的上访户,有的给一二十元吃饭,有的给上百元看病。8年间,他资助困难户的钱至少3万元。

在信访局工作的8年间,他接待信访6000余起,其中群体性上访300余起,解决群体性上访问题280余起。平均下来,不分假日,过年过节,他每天要接待群众来访并解决问题2起以上。他以自己的点点滴滴践行了“拿人民工资要为人民做事”的纯朴诺言。

(《邵阳日报》2007年8月30日;第十七届湖南新闻奖一等奖;2007年度中国城市党报新闻评选一等奖;2007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2007年度湖南省好新闻奖二等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