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他的邵阳同学
记者 彭凤仪
在邵阳,有毛泽东的老师张干、袁吉六,新闻媒体曾多次报道,人们大都知道。
在邵阳,还有毛泽东的同学,并且有书信来往,人们知之甚少,新闻媒体也从未报道过。
日前,本报女记者周亚萍无意间向身边的同事展示一封来信影印件。一看,便知是毛泽东那龙飞凤舞的草书字体。一问,才知收信人竟是周亚萍的祖父周芝麟先生。
信的全文如下:
信封:湖南邵阳保宁街二巷三号周芝麟先生毛缄
这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信封。
信笺上写:“芝麟学兄:去年十二月惠书敬悉,甚为感谢。周玉麟同志死事望兄就近陈明湖南当局备案,便与全国英烈一体议恤。此复,敬颂教祺毛泽东五月八日”
毛泽东与周芝麟的交谊是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建立的。1913年春,20岁的毛泽东从省立一中考入一师,23岁的周芝麟从邵阳中河街小学教员的岗位考入一师。
当时,两个人的愿望都是一样的:从事教育事业,当一名称职的教师。
1912年,毛泽东从军队退役不久,便决定继续求学。这时,毛泽东在专业的选择上,举棋不定,变换再三,先后报考警察学堂、肥皂制造学校、法政学堂、商业学堂和省立一中。在省立一中,由于课程有限,毛泽东在读了通鉴辑览以后,认为在校学习不如自学。于是,这年秋,便退学寄居在湘乡会馆,开始自修。次年春,毛泽东开始认真思索自己的前程,认为自己最适合于教书。同时,因父亲不同意自修,拒绝供给费用,生活十分困难,于是决定报考不收学费、膳宿费低廉的省立一师。在考场上,毛泽东还替两个朋友写了两篇论文,结果三人都考中。后来毛泽东自己笑说,他考取了“三通”。
周芝麟祖籍邵东渡头桥,其父周俊卿是独子,由于父母早亡,他从小就孤身一人来邵阳谋生。先从小本生意卖石膏开始,逐步扩大经营,最终买房置产,遂成小康。周俊卿生有三子,长子芝麟,次子玉麟,三子德麟。他因自己出身贫困,无缘读书,便把希望寄托在儿辈身上,力促儿子读书成才。周芝麟小学毕业后,又就读于宝庆府立师范研究所,随后从教一年。为深造成才,他毅然辞职考入省立一师。
共同的志愿使毛泽东与周芝麟走到一起。考入一师后,两人同被编入戊班,即第五班。
入校后,毛泽东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很快为同学们所折服。他的作文一出,全校轰动,教员把它贴在学监室对面的走廊墙壁上,以让同学们传观。毛泽东读书刻苦用功,求知欲非常强烈。晚上学校规定的自修时间短了,他就在寝室里继续读书。学校熄灯了,他就自备一盏灯,下面用一节竹筒垫起,坐在床上看书,有时通宵不眠。
在一师,周芝麟交往最多的老师就是教国文的袁吉六先生。这不仅因为袁先生威望很高,还因为他是洞口人。就是这位袁大胡子,在校方又要开除毛泽东时,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由于他的出面担保,毛泽东又得以留下。
毛泽东与周芝麟都是班里的高材生,他们有共同的苦学精神,还有共同的生活嗜好,即爱吃辣椒。周芝麟曾向毛泽东津津乐道地谈到邵阳的朝天辣椒,并夸耀这是辣中之王。毛泽东表示赞同,并说,吃这种辣椒是过瘾。
然而,他们的根本志趣却不同。毛泽东关心时政,喜欢社交。周芝麟埋头读书,不问世事。不同的志趣决定了他们日后不同的道路。
一师的学制为五年半,进校半年为预科,周芝麟在这里只读了两年,便肄业赴京,考取北京大学经济系,直到1918年毕业。
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周芝麟在大学毕业前夕,意想不到地在北大遇到毛泽东。此时的毛泽东,经杨昌济介绍,来到李大钊任主任的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旧友重逢,分外欣喜,两人相处的时间虽很短促,但校内的未名湖畔,附近的颐和园里,都留下他俩并肩的身影。他们在这里挥手相别,可惜竟成永别。
周芝麟从北大毕业后,先后供职于北京交通邮政司、湖南邮政管理局,历任株洲、新宁、岳州三地邮电局长。
1927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大革命失败,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告吹。
这时的毛泽东,早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就在这一年,他毅然发动秋收起义,与国民党彻底决裂,随即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开始走上武装夺取政权的漫长道路。
这时的周芝麟,任南京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总务处庶务股股员。1928年,一件惨案使周芝麟的心灵受到极大创伤,那就是他担任中共湖南省党部地下秘书的二弟、优秀共产党员周玉麟,由于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毙,年仅27岁。
周芝麟很爱二弟。得知噩耗后,他悲愤异常,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甚为不满,愤而辞职回家。
毛泽东与周芝麟几乎是同时与国民党决裂的。只是这决裂,有着根本的区别:一个是揭竿而起,分道扬镳;一个是恨而远之,扬长而去。
1929年,周芝麟回到邵阳,又继续他的教书生涯。这期间,他与毛泽东没有联系,但对毛泽东的行踪一直关注。他没有去找毛泽东,这是因为人各有志,同时也是因为他有16个子女,沉重的生活负担使他无法脱身。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周芝麟为之振奋,引以为豪。但他除了偶尔向子女谈起他与毛泽东的同学关系外,从未向外人炫耀过。
当人们沉浸在翻身得解放的欢乐之中时,周芝麟一想起他的二弟周玉麟,便于心不安。邵阳市人民政府虽于1950年10月18日为周玉麟颁发了烈士证书,但烈士妻儿四人的生活却得不到抚恤,处于极度困苦之中。为此,周芝麟终于鼓起勇气向他的老同学写信求援。
周芝麟给毛泽东写了什么,现已无从得知。但据回信分析,内容除陈述周玉麟的牺牲及其妻儿的困境外,还回忆了当初的同窗之交和对领袖的敬仰之情。这从回信中“甚为感谢”一句可以推断。开国之初,百废待兴,毛泽东日理万机。近半年之后,还能记得给22年前的老同学回信,可谓友谊之深厚。
毛泽东的回信被周芝麟珍藏了20年,后又被其儿子周志伟珍藏了七年。1977年,政府派人以中央的名义收走了这封信,只留下复印件。
现在,两位老人早已作古。周芝麟于1970年逝世,享年80岁;毛泽东于1976年逝世,享年83岁。学兄比学弟年长三岁,学弟比学兄长寿三岁。
作为伟大领袖,毛泽东永垂不朽;作为一介平民,周芝麟的名字也随着这封已珍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复信而永载史册。
有道是:“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为升降中路分。”毛泽东给周芝麟的复信,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风采,道出了人生结交的真谛。
(《邵阳日报》2000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