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向往城镇 今天眷恋农村
牛马司煤矿25户“农转非”家属自愿“非转农”,他们说:“只要政策好,农村有奔头。”
本报讯 12月15日,记者在牛马司煤矿二工区采访时,赵顺益师傅高兴地说:“别看我一个月有一百六七十元钱工资,我老婆从矿山回到农村后,她的实际收入比我高,今年收了3000多公斤稻谷,喂了5头猪,还有鸡鸭,少讲也有两三千元。”牛马司派出所所长告诉记者,近年来,该矿有25户65名“农转非”的家属重返故里,将城镇户口改为农业户口,还有一部分矿工家属也提出了“非转农”的申请。
根据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涟邵矿务局牛马司煤矿近年来陆续有一大批矿工的配偶和子女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迁入城镇。这些家属来到矿山后,在住房、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遇到了困难。特别是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使这些矿工所在家乡发生巨大变化后,其家属日益思念起土生土长的农村来。一些矿工和家人瞻前顾后,扳着手指算收支,毅然决定返归乡里。矿领导给他们做工作,指出住房难、就业难、读书难是暂时的,过三五年就会解决。派出所的同志也担心她们是一时冲动,到时后悔莫及。这些家属说:“这样发展下去,农村只会越搞越好。”于是主动写申请、打报告,将家属的户口都迁回了农村。这些重返农村的家属勤劳耕作,都过上了称心如意的生活。记者问赵顺益师傅:“要是再让你们家属迁到矿山呢?”他笑眯眯地摆摆手:“不来喽,再也不来喽。”一工区老矿工刘兴国也对记者说:“我老家那个村办起化工厂、煤矿等企业,女同志每月收入都有100多元。只要政策不变,农村是大有奔头的。”
(记者 卢学义)
(《邵阳日报》1988年12月21日第一版;1988年度湖南省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1988年度湖南省报纸系统好新闻一等奖;1988年度全国煤炭系统好新闻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