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批评的批评
刘振华
人无完人,那么,文有完文吗?读了太多没有批评的批评文章,我 却怎么都不能相信文有完文。
批评的作用无外乎推介好作品,鞭挞烂文章。好作品,当然需要介 绍,但一味的吹捧只会让读者生厌,不仅对批评者,还有被批评者。如 今文字太多,时间太赶,批评者的义务之一就是要将那些烂文章予以揭 露清理,以免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
有些批评者对所要评论的著作上天下地乱捧一气,好,怎样好?遣 词造句,立意构思,均天衣无缝,你说能不好?如果真能天衣无缝,那 还有什么好说的,问题是从来没有什么无缝的天衣。反观批评者的文 笔,要么各种高大上的形容词砌墙,扑面而来的溢美之词让人招架不 住;要么从平谈无奇的语词里解读出了各种微言大义,从个人写作上升 到民族国家荣誉的高度,只让人读得瞠目结舌;等而下之,有些批评者 的文不通字不顺,他们的鉴赏能力我们当然有理由质疑。
倘若读者将批评者的赞美之词奉若圭臬,找来原著读了之后发现完 全不是那么回事,自恨水平低,翻来覆去始终不能在字缝里发现什么真 知灼见。千万不要怀疑自己的眼光,放心,那不是你的问题。
细想来,批评文章里没有批评还是出于各种深思熟虑考量的,为尊 者、长者、贤者讳,总不能把他们的观点、文笔批驳一翻,不然以后还 怎么见面。倘若因为批评他们的文字而得罪他们,那这样的尊者、长 者、贤者似乎也没有再见的必要了。再者,就是尊者、长者、贤者为提 携后辈,不吝揄扬之词,大加赞美。如此一来,受提携的后辈除了感恩 戴德,更没有理由对提携者有什么微词了。明人赵南星《笑赞》称:“人 之好谀,皆明知其虚誉,而不能不好。”没有批评的批评文字的出产也无 非是这个原因。
尤其是对于名家,批评者更是谨小慎微,望名生畏,不敢稍有不 敬。唐人李延寿《南史》列传卷三十一载:张率十二岁就能写文章,十 六岁的时候已经作了诗、赋、颂二千多首。“有虞讷者见而诋之,率乃一 旦焚毁,更为诗示焉,托云沈约。讷便句句嗟称,无字不善。率曰:‘此吾作也。’讷惭而退。”虞讷对张率的文章加以诋毁,对托名沈约的诗 “句句嗟称,无字不善”,名高自然诗好。信口雌黄之辈,都是见风使舵 之徒。
说到见风使舵,莫过于生前锦上添花,死后落井下石了吧。清人朱 克敬《儒林琐记》卷二载:袁枚“为诗文才气横逸,语必标新,尤喜奖 掖后进,偏章断句,称誉不休,一时文士多宗之。公卿载贽(按:见面 礼),以得见为幸。高丽琉球争购其诗。”“有门生某尝刻私印云:‘随园 门下士。’枚死后毁者日起,因复刻印云:‘悔作随园门下士。’张问陶初 名其诗曰《推袁集》,后乃更今名(按:《船山诗草》)。”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位刻印者与陶渊明心有戚戚焉,悬崖勒马,回首是岸。若袁子才地下 有灵,估计也只能一笑了之。
金无足赤,文无完文。希望没有批评的批评少一些,希望批评者担 起批评的责任来。
(《邵阳日报》2016年7月20日四版;湖南省副刊作品好新闻奖 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