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深化新医改共筑健康梦”系列报道(记者 马娟 胡梅 马娟 通讯员 黄璞 罗剑娇)

解锁健康“密码”

——邵阳市“深化新医改共筑健康梦”系列报道一

记者 马娟 通讯员 黄璞 罗剑娇

编者按: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享受更便捷、更优质、更均衡的医疗卫生服务,是群众的永恒需求,也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

自2009年启动新医改以来,邵阳市在提升村级公共卫生服务短板、优化医保报销制度,医联体与医共体建设上破冰前行。推出一连串掷地有声的改革重举,架构起村一乡一县一市四级健康服务网络,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为总结改革经验、推动改革深入,本报推出邵阳市“深化新医改共筑健康梦”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2009年,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村民夏金林前往邵阳市中心医院治疗肺病,每一次都要长途辗转,疲惫不堪。如今市、县两级医生定期下乡坐诊,他在县内也可以治了。

2010年,双清区火车站乡杨柳村58岁的曾桂喜糖尿病发作,接受了人生中的第一次体检。现在,她每隔一个星期,就会到村卫生室进行身体状况监测。

10年前,老百姓住院治疗,经常为费用报销问题辗转奔波。现在,所有公立医院106个病种不设起付线、直接设定报销金额,个人承担的开支少了,服务的质量更高了。

从基层医疗资源“盲点”重重到村级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从老百姓“挤破头”进大医院到分级诊疗网络构建,从医疗卫生服务的“九龙治水”局面到村—乡—县—市紧密共联的资源整合“一盘棋”。10年光阴流转,邵阳市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探路前行,解开了830万市民的“健康密码”。

立足百姓需求向“最痛处”破冰

2009年3月,国务院向社会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由此在各地陆续展开。

作为全省第一人口大市,邵阳老百姓对公共卫生服务提质的需求最为迫切。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点多面广,加之受限的财力与医疗服务水平,改革面临重重压力。

“公共卫生是最大的民生。”市党政主要领导坚定不移推动医改政策落地。市里成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市长任顾问、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卫健委、医保局、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编办等11个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员,12个县市区成立同等规格组织机构。

11个成员单位按照“分工协作、融合推进”的原则,确保各项医改政策落地的同时,市、县两级还组建医改专职指导队伍,每年拨付医改专项经费,鼓励各县针对实际情况精准施策,探索改革新路径。

近年来,邵阳市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支出逐步提高,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6%提高到8%,每年召开医改相关工作推进会议8次以上。

化解资源瓶颈向“最末端”发力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

2015年,武冈市传来医改强音——全市所有村(社区)建设规范化村级卫生室,推行“一村一医一室”政策,老百姓在家门口看病有了最基础的保障。

“以前我们的医疗资源分布呈‘下疏上密’的倒金字塔结构,80%的资源集中在市、县,20%的资源分布在乡、村,只有把医疗资源沉下去,才能打破这种资源分布的区域失衡。”邵阳市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刘晓江说。

2016年8月,邵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0次会议决定,在全市推广武冈经验,启动以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截至目前,已有3367个村和社区完成规范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一村一医一室”全覆盖。

突破口一旦打开,改革之势便如利刃破竹。

——分级诊疗制度从理论变为现实。辖区内所属医疗机构与省级三甲医院联盟共组建24个医疗集团、79个专科(专病)联盟、70个县域医联体、47张远程医疗协作网。8家综合医院开设高血压专科门诊,3家三级综合医院开展多学科诊疗,10家二级综合医院启动5大中心建设,12家二级综合医院建立县域远程诊断中心。基本实现首诊在基层,小病进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

——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公立医院100%实行按病种收费,患者按比例付费,医保按比例报销,医院按照临床路径治疗。实现了基本医保省内异地直接结算和跨省就医费用异地直接结算。患者负担减轻,报销更方便。

——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累计新增1000名全科医生深入基层,乡、村两级基层卫生服务人数超过1万名,28家乡镇卫生院被评为全国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12家公立医院下沉基层联点传输优质医疗技术,基层诊疗能力不断升级。“十三五”期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增长70%,乡镇卫生院出院人数增加100%。

“新医改十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就诊人次比例达到70%以上,住院人次比例达到20%以上,区域内就诊比例达到90%以上。这份数据是老百姓用‘脚’投票的结果,也是改革最深入人心的成效。”邵阳市卫健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田清良说。

转变健康理念 向“新趋势”迈进

功能齐全的影像CT区、住院楼、先进高端的诊疗设备……在武冈市人民医院邓家铺镇分院,前来看病和进行常规体检的村民对医院的诊疗水平相当满意。“家庭医生检查发现我最近血糖指标升高,今天过来再检查一下。”岩口村村民黄建军说。

随着新医改深入推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从“治病”转向“防病”。邵阳市12个县市区全面掀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热潮,定期体检、慢病管理、重病预防成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新内容。

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647个,常住人口签约271.4万人,签约率36.8%。签约后家庭医生团队能够按时为签约群众做好免费体检、上门家访、健康管理等服务,获得了签约群众的好评。

“医改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少生病,甚至不生病。通过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及时监测身体状况,不但能抢抓诊疗时机,节省个人开支,还能降低社会医疗资源损耗。”邵阳市卫健委副主任俞坤说。

近年来,邵阳市不断加大健康科普力度,组建健康科普专家团、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广泛开展各类疾病预防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并于今年成立健康教育所,引导老百姓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邵东市宋家塘街道青龙村,村民周素梅经常头晕却不以为然,家庭医生上门检查后才得知患了高血压,开始服药治疗。“听说这个病很容易中风,想起来都后怕,幸亏有家庭医生。真是治病不如防病呀。”周素梅感慨道。

我们相信,民众健康意识的觉醒,会让邵阳在这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长跑中,克难攻坚,取得新的突破。

“改”出邵阳模式

——邵阳市“深化新医改共筑健康梦”系列报道二

记者 胡梅 通讯员 黄璞 罗剑娇

11月27日,38岁的杨女士来到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儿科住院部。因家中老二几年前早产,体质较弱,她是儿科的“常客”。“我们这

邵阳日报创刊“年优秀作品集 ·系列报道

里离邵阳、长沙都远,出门看病一趟很不容易。多亏有专家来坐诊,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好病了,真好。”

杨女士所说的专家是专科联盟建设中的驻院专家。自2017年积极响应并落实国家分级诊疗建设以来,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与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确定了对口支援联盟。2018年,该院又积极探索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充分依托三级医院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优势,确定两院儿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结成专科联盟。

通过两年的专科联盟建设,优质医疗资源得以下沉,大大提升了当地医疗服务水平,这对生活在医疗资源尚不丰富的城步老百姓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利。

这是邵阳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一个缩影。

邵阳市作为全省第一人口大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点多面广,任务重、难度大。如何确保全市830万百姓都能享受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红利?

近年来,邵阳市委、市政府立足地域实际,从各县市实情着眼,从百姓迫切需求处着手,持续不懈深化改革,探索出“一县一策、紧密共联、全域覆盖”的新模式。

推行一县一策 破解改革难点

“以后找专家看病,再也不用挤车到市区去,在家门口就有优质大医院了。”听说市二人民医院将在长阳铺镇设立分院,邵阳县长阳铺镇杉木岭村的罗先生高兴极了。

利用公立医院的技术优势和民营资本力量,市二人民医院与邵阳恒爱医院携手合作,共同探索办医新模式。长阳铺镇分院的投入使用,将大大方便长阳铺镇、岩口铺镇、小溪市乡等周边数十万群众的看病就医,真正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业内人士称,双方的合作办医为建设高水平医联体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为邵阳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谓“一县一策”体制机制的创新。

面对基础差、底子薄、人财物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些困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短板,根据各县市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不同,邵阳市按照“一个终点、多条路径;一个目标,多种方法”的指导方针,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百姓就诊便利化、健康保健常态化为目标,创新方法,有序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令之所指,行之所至。以12个县市区、市县乡三级公立医院、3421个村(社区)为改革主阵地,各地先后探索了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升级、公立医院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等多项改革。创新推出武冈市“一村一室、一村一医”、邵东市“县级医院龙头牵引、孵化乡镇医院成长”、新邵县“公立医院薪酬分配试点”、邵阳市中心医院“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合作办医”等多种改革路径,有效地破解了改革难题,为全市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提供了样本经验。

实现紧密共联 化解百姓痛点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如何保障好健康这一基本民生?破解常为百姓诟病的“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问题,努力提升百姓的就医感受,成为关键。归根结底,就是强化基层基础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在邵东市人民医院,来自团山镇的74岁患者曾某接受肠道肿瘤切除手术后,恢复良好,不由得感慨道:“在这里就可以动这么难的手术,真是我们老百姓的福音呀。”

近年来,邵东市按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快进键”,不断强化市级医院重症急症诊疗能力、乡镇卫生院轻症首诊能力、村级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立了市乡村三级基层医疗综合服务网络。辖区百姓看病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市”。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开春满园。为了满足居民对健康不断增长的需求,邵阳市掀起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热潮,通过医联体与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构建起“村—乡—县—市”四级接诊网络循环,老百姓看病不再难;通过药品零加成改革,开展按病种、按人头等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居民健身保健服务,减少居民直接和间接就诊支出,让老百姓看病不再贵;通过完善基层公共卫生硬件建设和医疗人才配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互联网+”医疗转型,解决“看病远”问题。

截至目前,邵阳市实现了基本医保省内异地直接结算和跨省就医费用异地直接结算;公立医院100%实行按病种收费。

实行全域覆盖 推广经验亮点

在武冈市晏田乡蕉林村村级卫生室,村医唐艳萍一会儿为村民做针灸治疗、一会儿为村民量血压,有条不紊。在清水亭村村级卫生室,药房、留观室、诊疗室一应俱全,村民不用舟车劳顿,就可以在村里享受到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

考虑到农村卫生供需极不平衡,40%以上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由村级卫生室提供,早在2015年,武冈市就启动村级卫生室统一改造。2017年,以全市规范化建设行动为契机,武冈又启动了新一轮基层健康服务提质改革,创新推出“一村一室、一村一医”的改革路径,全面消除了医疗服务“空白村”,成功破解了基层医改“村医难找、村医难留”的困境。

以武冈市村级卫生室建设为样本,邵阳市全面推广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和中医药诊疗方式,实现疫情防控网络全域覆盖。

改造一批,扩建一批,新建一批。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367个村和社区完成规范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一村一医一室”全覆盖。全市已有107家乡镇卫生院、3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综合中医馆建设工作,21家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核酸检测工作,每个县至少有1家医疗卫生机构能进行核酸检测,并与4家第三方检测机构签订了服务协议,全市日最大核酸检测能力达到27404人/份。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在可期的未来,邵阳市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持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的邵阳模式建设,确保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卫生健康服务。

守护百姓“幸福”

——邵阳市“深化新医改共筑健康梦”系列报道三

记者 胡梅 通讯员 黄璞 罗剑娇

健康是幸福之基,医改关系民生福祉。

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道路上,邵阳市结合地域实践,直面改革难点、痛点,闯出新路子,一一破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远等“顽疾”,给大家带来了稳稳的幸福感。

看病就诊更方便

“不仅能享受市级专家的技术,还有好的中医方子,而且收费也只达到镇卫生院的标准,实在是太好了。”邵东市佘田桥镇树山村申某高兴地说。今年1月,他因混合痔在佘田桥镇中心卫生院住院,院方特意请来邵东市中医医院的专家为其治疗,免去了他奔波劳累之苦,还为他节省了不少开支。

近年来,邵东市中医医院在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建设医疗共同体,促使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以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正是邵阳市全面深化新医改、多措并举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目标之所在。围绕这一目标,邵阳市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正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

每到周末,邵东市人民医院省级专家门诊室,前来就诊的市民络绎不绝。来自不同省级医院的妇科、普外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脊柱外科等专家轮流坐诊,既方便了百姓,也促进了本地医师学习成长。

“我家孩子脊柱发育有问题,以前经常来回跑省医院,每年光交通费就要多花几千元。现在家门口就能看省名医,方便多了。”患者家属胡丽华说。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邵阳市医疗资源基础布局不断完善,老百姓们能感受到变化就在身边。

这些变化带来的是老百姓一次次舒心的就医体验,也让大家发自内心地对邵阳市的诊疗水平和服务态度连声称赞。

服务质量更优质

新邵县潭府乡刘芳(化名)2013年被诊断为尿毒症,进行腹膜透析已有7年,是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第一例腹膜透析病人。为了实现患者从病房到居家的紧密衔接,该院肾内科医护人员组队对病人进行家访。“我特别幸运7年前遇见了你们,经过你们悉心治疗和指导,我现在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别人根本看不出来我是尿毒症患者。”刘芳握住医护人员的双手激动地说。

深化新医改后,邵阳市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差距日益缩小。对此,老百姓的感触最深。

每天清晨,新邵县寸石镇黄江村卫生室曾更心都要背着药箱出门巡诊。趁着老百姓没下地干活之前,做完常规体检。

“我儿女都不在身边,多亏何医生经常上门,要不然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新邵县严塘镇岩门村74岁村民朱娇玲患有高血糖,因感觉脑袋有点晕,便给村医何志平打去电话。随后,何志平来到朱娇玲家中为其测量血糖,并一再叮嘱她:“指标还是有点高,一定要按时吃药。”

2016年10月1日零时起,邵阳市市级公立医院全面取消医院药品加成政策,启动实施药品(中药饮片除外)“零差率销售”,破除以药养医,再度减轻了老百姓的就医负担。

利好政策让群众看病不再愁。在武冈市人民医院做完阑尾手术的刘先生表示:“原本9000元的手术费,经医保报销后,自己只要承担2000多元,省了不少呢。”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的成果需要人民验证。在不断给老百姓提供健康服务的过程中,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

医患关系更和谐

“感谢李丽医师为我爸主刀,她非常专业、负责、细心,手术很顺利!”11月15日,在抖音上为李丽医师点赞的李女士,手持锦旗,满怀喜悦地对邵东市人民医院心内一区医护人员表达感谢之情。

李丽原是市某三甲医院的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心导管介入室主任, 2020年10月,她作为邵东市引进的第一个主任医师,被聘为邵东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区主任兼心导管室主任。

面对群众给她的点赞和送给科室的锦旗,李丽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初心和使命。对病人多一分细心和耐心,便会减少一分失误和误解。病人的感激和信任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肯定和回报,也是我们更好服务人民的动力。”

新医改开始后,透明化的药品管理模式,日趋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逐步规范的诊疗服务模式,日益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让医患关系告别“信乏”之殇。

双清区渡头桥镇老塘村,村医李旭东经常忙得不可开交。“有很多急病发作都在深夜,我晚上手机从不敢关。”为了方便接送老人,他买了一辆国产小汽车,和妻子轮流值守。今年83岁的李志斌患有心脏病和肺气肿,每次去市级医院治疗后都要回到村卫生室输液。老人身体虚弱,李旭东便背着他上下车。“没有李医生,我肯定不能活到现在。”老人动情地说。

医院是窥探人世间悲欢离合的窗口,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关于爱、关于治愈的故事在这里发生。一面面锦旗、一声声感谢、一次次点赞……是对医患和谐最温馨的注解,也是对邵阳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最质朴的认可。

(《邵阳日报》2020年12月2日、3日、6日;湖南省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