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革命”系列报道(记者 马娟 伍洁 袁光宇 欧阳德珍)

城区公厕实现扩容提质全覆盖

——“厕所革命”系列报道之一

记者 马娟

编者按: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它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既关乎百姓生活,又折射文明风尚。如何将“厕所革命”进行到底?最起码要有两个方面的完美配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积极追求,政府对公共事务的主动作为。近三年来我市“厕所革命”的生动实践,正是这二者相互支撑的完美体现。从脏乱不堪的旱厕到外形美观的一类公厕,从无人关注到专业化管理,从无处“方便”到处处方便,三年来,我市对城区公厕进行了大规模提质改造,不仅满足了广大市民的如厕需求,还让公厕成为一道美丽的城市风景。即日起,本报推出“厕所革命”系列报道,与读者共同回顾这段“厕所革命”的辉煌历程。

12月10日一大早,记者来到双清区日恒电器城1号公厕外采访,刚从厕所“方便”出来的市民袁先生很热情地告诉记者:“我们这附近的居民楼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起来的,大部分房子没有独立厕所。2014年,这座公厕建成以后,给我们这一带的老百姓上厕所带来了很大方便,非常感谢政府为我们着想。”

带孩子逛街,找不到公厕,只好让孩子就地解决;外出办事,想方便时找不到公厕,只好四处“蹭”厕所……这是三年前市民出行经常遭遇的“方便”难题。

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过程中,我市城区先后完成公厕改造226座,新建28座。现在城区共有公厕280座,高于城区每3万人建一座公厕的国家卫生城市标准,一举解决了居民“方便”不方便的难题。

旱厕改水厕 旧厕变新厕

2014年以前,在公共场所或主街干道,市民常常为寻找公厕而烦恼——大部分路段没有公厕,且除邵水桥头等少量收费公厕外,其他公厕均为旱厕,厕内脏乱不堪。公厕问题,成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硬伤”。

2014年1月初,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城区公厕进行大规模改造——可改造的旱厕一律改成水厕;人流量大的路段一律建新厕;无地可建的重要路段设立移动公厕。市城管局作为决策执行单位,负责公厕选址、施工建设及后期维护。

改造工程快速推进。当年2月上旬,第一座完成提质改造的公厕——汽车北站公厕正式向市民开放。随后,三区环卫部门夜以继日,短短10个月时间完成新建和改造城区公厕231座,其中大祥区新建改造公厕58座、双清区新建改造公厕149座、北塔区新建改造公厕24座,实现了城区公共区域公厕全覆盖。

公厕提质,不仅仅是将旱厕改成水厕、废厕改成好厕,而是将公厕打造为城市的风景线。我市新建和改造的231座公厕中,有一类公厕24座、二类公厕135座、三类公厕72座。高标准建设的公厕在给百姓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品位。

洁白的墙面、干净的地板、独立的蹲位、洗手间、杂物间,一应俱全。西湖南路公交一公司旁,附近居民对新改造的公厕赞不绝口。“比家里的厕所都好!”宝庆星都居民谢景明笑着说。

管理市场化 保洁常态化

城北路北门口公厕靠近农贸市场和老旧居民区,开放之初,由于部分市民没有养成文明如厕习惯,公厕经常被人为堵塞、时有受损。自从公厕配备了专职管护员,厕所整洁通畅、入口处还摆有绿化植物,居民破坏公厕的现象基本杜绝。

同步建设,同步管理。随着公厕改建工程进入尾声,公厕管理问题凸显。2014年7月,我市出台《公厕管理办法》,明确公厕管理职责,对新公厕清扫保洁与日常维护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为提高公厕保洁效率,大祥区、北塔区、双清区先后推行市场化保洁,聘请专业保洁公司管理维护城区280座公厕。每日一扫,每日一评,实现了公厕规范管理常态化。

《公厕管理办法》还规定,市民有以下损坏公厕行为的,将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根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进行处罚:在公共厕所墙壁、设施上乱涂写、乱刻画、乱张贴;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向便器、便池、粪井内倾倒污水、污物;在便池外便溺;损坏公共厕所的各项设备、设施;将公共厕所内设施移作他用;浪费水电等。该办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市民共同爱护公厕设施的作用。三年来,城区公厕基本保持完好、干净整洁。

城区老旧院落公厕旧貌换新颜

——“厕所革命”系列报道之二

记者 伍洁

“以前在旱厕里方便需要捂着鼻子以最快的速度解决完,如今每次方便我都拿着一本杂志去厕所里看。现在,蹲厕所变成一种享受了。”12月 23日上午,家住北塔区资新社区的原棉纺厂职工朱雄风,提起改造提质的公厕时赞不绝口。近三年来我市“厕所革命”的生动实践,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到了幸福感。

改制企业公厕旧貌换新颜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市是全省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九十年代中后期,受历史因素影响,曾经的繁华厂区迅速衰落,逐渐变成今日城区的老旧院落,人口依然密集,但居住环境越来越差,建筑老化、道路破损、公共设施年久失修。特别是大部分企业改制后,这些院落原有的公共厕所都是旱厕,因无人管理,普遍存在墙体开裂、屋顶漏水、化粪池满溢且无人清掏的现象。

资新社区——原邵阳市棉纺厂家属区,这个改制后曾经处于“三不管状态”的居民小区,如今卫生环境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以前如果白天要方便,我宁愿跑到较远的饭店或者网吧的厕所解决,也不愿意在破旧的旱厕里解决。而如今,公厕改造后装修得像高档酒店厕所一样好,现在上厕所舒服多了。”居民宋春阳感慨地说。

厂区一座公厕,外面建有灭鼠站,里面装有灭蚊灯。厕所里,洁白的墙面、干净的地板砖、独立的蹲位和冲厕器一应俱全,洗手池上还配有一块大镜子。资新社区书记杨邵金介绍,该厂有45栋家属楼,有23栋房屋没有独立卫生间,1000多人如厕是个大问题。创“国卫”期间,厂区按二类公厕标准,共改造提质公厕6座,基本上能满足厂区居民如厕方便。

位于双清区滨江街道原资江农药厂的老家属区院落,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2007年该厂改制后,老家属区院落几乎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该院落共有6栋旧楼房没有独立卫生间,108户居民仅有2座公共厕所,其中1座旱厕因年久失修屋顶漏雨严重,居民下雨天如厕需打伞挡雨,极不方便。创“国卫”期间,院落原来的水厕提标扩容至两层楼的二类公厕,旱厕提标至三类公厕。“现在公厕装修得比家里厕所还好,大家上厕所时心情好多了。”居民汪建国评价道。

据了解,市经信委管辖的我市改制企业和困难企业共有51家,创“国卫”前共有旱厕244座。我市分别在2015年和2016年通过企业自筹、从改制资金中列支、市财政支持等渠道,共筹集资金600余万元,分两批对这些旱厕进行拆除重建或就地改造。目前城区改制企业和困难企业共新建公厕32座、改造公厕56座,顺利完成了所有改制企业公厕改造任务。

社区老院落公厕管理上档次

自2014年以来,我市城区老旧院落(含改制企业院落)旱厕“大变身”,369座旱厕改造为水厕,并采取社区管理与居民自治的方式,对公厕进行日常管护。正在改制的单位(企业)院落,由单位派人清理。“三不管”院落,由社区发动居民群众自行管理,并定期请人维修,确保设施完好、干净卫生,有效解决了困扰老旧院落居民多年的生活难题。

双清区汽车站街道东砂子坡社区严家山院落属于城区老旧院落,这里集中了原湘运公司和原百货公司家属楼,其中150多户居民住在没有独立卫生间的老式住宅楼里,以前居民如厕仅靠周边的3座破旧旱厕。2014年至2016年,该院落3座旱厕提质改造成三类公厕,并实行市场化保洁,由专业保洁公司聘请专人清洁公厕卫生。“每天早上6时前,就有专人把公厕里里外外冲洗得干干净净,我们上厕所也觉得干净舒心多了。”居民汤爱莲说道。

厕所地板没有积水,小便便池没有堵塞物,蹲位纸篓垃圾及时清理,淡淡的檀香味弥漫在空气中……这是大祥区城西街道西外街社区牌楼片区曹家码头公厕内的情景。西外街社区牌楼片区属于老旧院落,四年前这座旱厕因年久失修外墙严重开裂,存在安全隐患。如今这座旱厕提质改造成二类公厕,有专人负责公厕的日常保洁,大大改善了公厕的环境卫生。“专人管理,用心服务,值得点赞。”居民尹建飞为家门口的公厕竖起了大拇指。

城区万余旱厕淡出市民生活

——“厕所革命”系列报道之三

记者 袁光宇 通讯员 许丽慧

12月25日,北塔区槐树社区13组53岁的卿付良开始欢天喜地准备年货,谁也想不到,这些年货,竟然会跟她家的厕所扯上关系。

“我一双儿女都已在贵州扎根,一般每两年回来过一次年。以前回来过年,因为家里只有老式厕所,他们大人小孩都情愿花钱去宾馆开房也不肯住在家里,而且才住几天就走了。如今又到年底了,儿女又快回家过年了,听说家里有了现代化水厕,他们都表示今年要和我们老人住在一起,而且要多住几天。这不,我得多准备些腊菜。”卿付良说。

厕所影响一家三代团聚,也许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邵阳最后一批城市旱厕改造给城乡老百姓带来的好处,却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

解决城市之“痛”

位于北塔区资江北路的望江楼是邵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北面不到20米,便是九江码头老街。“我们五、六、七、八组,还有10个老式旱厕,周围遮盖都不严密。”北塔区九江社区秘书王安国介绍。

“我们村部原来有一个旱厕,由于上厕所的人过多,经常出现粪尿满溢的现象。许多村民到村部来开会,宁愿憋着都不愿去厕所。”双清区寒梅村主任陈淑连回忆。

在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过程中,城市繁华区的公厕问题解决了,老旧城区的厕所也达到了要求,但众多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的旱厕却依然是城市之“痛”。

2016年7月中旬,市委、市政府决定集中100天时间,对市属三区 100个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每处再投入100万元,进一步开展城市基础设施提质改造行动,统称“三百行动”。公、私旱厕改造,被列为此次行动的重中之重。

100天过去,双清、大祥、北塔三区分别成功改造私厕6161座、4800多座、3689座,总共改造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公厕上百座,这标志着邵阳市城区从此告别了旱厕。

满足百姓之需

“在‘三百行动’中,北塔区旱厕改造数量是最少的,却是最艰辛的。”北塔区创卫办原负责人何比峰说,“我没看到一个参加旱厕改造的工人和村民手上没有血泡。”

北塔区改造的近3700座私厕,绝大多数是在黄板岩的地质基础上完成的。“我家一个小小的化粪池,足足用炮机打了整整三天才打好。打炮机的时候,两条汉子轮流来,最后,两条汉子都累瘫在工地上。”卿付良说。

“我干了20多年的小包工头,手上早已结满了老茧。但在‘三化’公厕改造的过程中,我硬是将手上的老茧磨破,重新打出血泡,再结出一层厚厚的老茧。”北塔区负责“三化”公厕改造施工的朱吉祥说。

在“三百行动”厕所改造中,有关职能部门发挥了聪明才智。大祥区在狭长的戴家坪临时农贸市场里设立了现代化的移动公厕,既解决了市场的用厕问题,又使周边处于拆迁中的棚改户居民能够方便如厕;寒梅村处于城乡接合部,许多村民靠种养为生,该村“两委”利用农村土地相对宽敞的特点,引导村民在家中建水厕,然后在距离厕所较远的地方建化粪池,这样既能满足村民对农家肥的需求,又可以达到创“国卫”的要求。

守护美好生活

“一个厕所就把我们从农民变成了市民。”卿付良如今对她家的水厕很是满意。

今年64岁的曾广云以前在北塔区观音庵社区的马路市场上贩卖鸡鸭,每当内急,都得跑到附近居民家去解决。现在,曾广云搬进观音庵农贸市场做起了干货生意,这里建起了整洁明亮的水冲式厕所,他感慨万千:“不说别的,就拿上厕所来说,我们的生活水准就已经上升了一个很大的档次。

宝庆西路原市汽车零件厂附近有个旱厕,经过改造后,变成了一座现代化水厕。一年多过去,公厕大门上安装的纱窗依然完好如初,厕所内更是清爽干净。“老百姓对好东西,还是十分爱护的。”大祥区香樟社区党支部书记马献忠说。

北塔区观音庵社区五组65岁的居民海明华也是厕所旱改水的受益者,她表示,自己要做环境卫生的排头兵,要在邵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征程上,争做文明的先锋。

景区里的第三道风景

——“厕所革命”系列报道之四

记者 欧阳德珍

“真没想到,这大山之中的厕所也如此漂亮!”11月25日,受邀参加邵阳市商务旅游精品线路考察的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湖南商会的邵商代表和旅行商们,在实地考察完霞山景区后,个个点赞,认为景区内的旅游厕所:“建设漂亮、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是景区内除山、水之外的第三道风景。”

2015年5月湖南省旅游景区暨旅游厕所现场工作会议在新宁县举行后,我市成立了市旅游厕所革命领导小组,对全市的旅游厕所进行全面指导和监督,积极协调各旅游景区、乡村旅游景点开展旅游厕所的改扩建、新建工作。2015年至2017年,全市共投资3775万元,建设177座旅游厕所。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市把国家旅游局推动的“旅游厕所革命”贯彻落实到了实处。

“建设中,我们不仅注重数量,更注重质量。”市旅游外事港澳侨务局负责同志介绍说,“我们把每座旅游厕所都当做一个景点来打造,在选址、建筑风格设计、建筑材料选用、厕所功能设置、污水处理,以及服务管理等方面,都是严格考量,精益求精。”

全市全面推进“厕所革命”以后,新宁貴山景区按照国家5A级景区对厕所建设的要求,在八角寨、辣椒峰、天一巷、夫夷江景区和北大门综合服务区等地,新建、改建生态旅游厕所22座,新建配套生态污水处理系统5套,恢复污水处理系统6套,新建生态污水处理池3处。同时,对景区内其他旅游厕所进行全面维修整改,并规范服务管理。为解决一部分特殊对象上厕所不方便的问题,罠山景区还在北大门、八角寨索道站、天一巷景区出口、辣椒峰、水溪码头等地,设置了8个第三卫生间,解决了家庭成员共同外出时,照顾不同性别的行动无法自理的亲人上厕所的难题。

霞山景区游客中心的五星级旅游厕所,不仅有高档卫生、环境优雅的如厕间,还设计有母婴卫生间、游客吸烟休息间,为游客提供了多方位的服务。美丽的旅游厕所,方便了游客,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2016年10月,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十一假日旅游“红黑榜”,新宁县霞山 旅游风景区喜登“红榜”,成为湖南省唯一获得“全国厕所革命最佳景区”荣誉称号的旅游区。

“未来三年,我们将按照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加快旅游厕所建设,创新管养机制,把抓‘厕所革命’作为从小处着眼、实处入手、提升旅游品质、促进旅游发展和文明建设的务实之举。”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负责同志介绍。

“新三年规划”明确,未来三年我市将通过政策引导、部门联动、资金补助、标准规范、监督考核等方式,采取“新建与改建结合、养护与提升并举”的方式,使全市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旅游线路(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油站)、交通集散点(包括旅游集散中心、机场、火车站、码头等)、旅游餐馆、旅游娱乐购物场所、休闲步行区等重点区域的旅游厕所达到国家旅游厕所质量等级标准。全市将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286座,其中新建230座,改扩建39座,设置第三卫生间17座。到2020年底,全市旅游厕所实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目标,争取成为全省“旅游厕所革命”示范典型市。

(《邵阳日报》2017年12月25日、26日、27日、29日;湖南省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湖南新闻奖二等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