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武冈新医改系列报道(记者 刘小幸)

把脉:强化医卫体系最弱一环

聚焦武冈新医改系列报道之一

记者 刘小幸

编者按:“强基层”是新医改的重点。近年来,在邵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武冈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着力推进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基层深化医改,政府、群众、村医三赢的新路。前不久,“武冈经验”被上报到国务院医改办。即日起,本报推出“聚焦武冈新医改”系列报道。

8月2日下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走进武冈市湾头桥镇四清村卫生室考察基层医改情况。村卫生室里,诊断室、治疗室、输液观察室、康复室、药房都很齐全,还配备了健康一体机、血压计、血糖仪、电脑等设备。徐守盛逐一察看卫生室设施,亲切询问村民前来就诊的情况。徐守盛说,医改的关键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要找准医改方向,夯实基层基础,走稳分级诊疗第一步。

54岁的村民邓晓莲有颈椎病和腰肌劳损的老毛病,常常发作起来就痛得不能下地。以前,四清村卫生室开在乡村医生刘云租来的小房子里,除了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外,没有更多设备。“实在痛得不行就只能让家里人陪着去城里医院,费时费力费钱。”邓晓莲说。如今,邓晓莲这个老毛病,在村卫生室康复室就可以做理疗。

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网底,是乡亲们看病就医的第一站,在农村防病治病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武冈市2014年村卫生室门诊量为317213人次,占该市门诊总量的24.4%。2015年门诊量为 344099人次,占门诊总量的25.3%。长期以来,因为缺乏投入,村卫生室成为医疗卫生体系里最弱的一环。

“农村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去了,留在家里的大多为老人、儿童,一旦有个伤风感冒、跌打损伤什么的,首先在村卫生室就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更需要村卫生室服务。孕产妇保健、儿童预防接种都在村卫生室进行。”武冈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局长张永华说。40%以上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由村卫生室提供,若村卫生室建设长期跟不上来,就难以满足群众就近看病的需求。生了病非去县级医院住院不可的,在住院基本痊愈后,本可回乡村医疗机构就近康复,可村里又没条件。六家铺村村民尹秀华去年3月在长沙做了脑膜瘤手术,出院后不得不经常去武冈城做康复治疗。“每次去就是一天,还要家人陪。”尹秀华说,那个时候就在想要是村里能做康复该多好。

武冈市一项调查显示,此前,武冈市村卫生室99%的村医,在自己家里执业,没有诊断室,没有治疗室,没有药房,没有基本的检测设备,难免药品乱放乱摆,甚至配药打针就在鸡笼鸭笼旁边。病人打了针输了液没有留观室观察,一旦药物过敏就会有生命危险。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乡村医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为破解农村群众就近看病难题,打通医疗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武冈市委、市政府把筑牢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村级网底作为全面深化改革、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从2015年开始全面实施基层新医改。

施治:输血补钙益气强筋健骨

聚焦武冈新医改系列报道之二

记者 刘小幸

“以前在乡镇卫生院,甚至在县级医院才能做的检查,现在在村卫生室也能做了,这是做梦都没想到的。”自去年11月投入使用以来,四清村村民刘爱贞在新建的村卫生室已多次接受了免费健康一体机检测。作为受益者,刘爱贞对武冈市去年以来实施的新医改民生工程竖起了大拇指。

村卫生室主要负责给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于此,2015年,武冈提出“适度超前,十年不落后”的要求,由市里统一设计图纸,统一建设标准,于当年8月正式启动村卫生室建设试点工作,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

“每个村卫生室投资35万元,其中土地费用5万元、房屋建设费用25万元、设备费用5万元。建设经费由城建投向国家开发银行争取中长期低息贷款全额解决。”武冈市卫计局局长张永华介绍说,每个卫生室面积为200平方米左右,内部设置诊断室、治疗室、药房、康复室等十室,由武冈市卫计局统一配备四类77件设施设备,并给各村接通宽带网络,实现新农合网上直报以及医疗、公卫数据网上直传。村卫生室建设坚持边远村、选好址的村和基础条件达标的村优先,选择在人口集中的地方,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去年11月上旬,第一批试点的25个村卫生室已投入使用。之后铺开的第二批第三批只需要将第一批的做法复制过来即可,先试点后推开的办法又好又快地推动了覆盖。

加强乡村医生业务培训,提升乡村医生服务质量也是武冈市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的一项重要内容。武冈从实际出发,在村卫生室开工建设的同时,从县级医院聘请副高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对新建的村卫生室从业人员进行为期两周的集中强化理论培训和临床见习培训。新卫生室投入使用后,武冈从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疗机构派出技术骨干定期到村卫生室坐诊带班,现场指导。

“平时事情也比较多,出去脱产学习也很难得。每个星期的专家坐诊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浪石村的女村医戴军华表示,通过乡镇、县级医院专家骨干的传帮带,对于以前不敢独立诊治的小儿肺炎、小儿肠道感染以及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等常见病,现在能有信心治愈了。

为确保乡村医生留得住、服务优,武冈还明确除正常允许的医疗收入外,乡村医生的财政补助有三个渠道: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40%,人平18元;政府补助基本药物经费人平10元左右;新农合补偿的一般诊疗费每人次5元。目前,武冈现有的564名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以上的为77人。

如今,焕然一新的村卫生室从过去的“属性不明”为“明确姓公”,从过去的“断续有限投入”转到“一次性足额投入”,“房屋设备简陋”变得“功能齐全”;乡村医生也由过去“听自己的”进步到“听组织的”,转变传统的“坐堂行医”方式,做到上门签约服务。这些改变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基层医疗卫生的房屋、设备、人员三大瓶颈,走稳了分级诊疗最先一步。

疗效:小病不出村正成为常态

聚焦武冈新医改系列报道之三

记者 刘小幸

8月5日,星期五,是武冈市县级医院专家到村卫生室坐诊的日子。邓元泰镇渡头桥村卫生室的诊断室里,围了不少村民。这天是武冈展辉医院急诊科全科主治医师王仲林坐诊。

王仲林最牵挂的病人是村民黄渊纯,每次下来坐诊都会去他家看看。今年48岁的黄渊纯患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多年,常年要靠输氧和服药维持生命。“他这病现在比较严重,时常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要是感冒咳嗽,病情就会加重,会出现缺氧等症状。”王仲林说。他每个星期都来给黄渊纯做检查,及时给予指导和治疗。“县医院专家下村,对我家来说就是个福音,太感谢了!”黄渊纯妻子肖春梅对新医改带来的好处赞不绝口。

有了专门的新房子,有了先进的检查设备,专家医生定时坐诊,新农合报销即时结算……这里的乡村卫生室不一般。截至目前,像渡头桥村这样的卫生室,武冈市已经建成212个并投入使用,实行了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并根据上级规定提供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服务,老百姓小病不出村正成为常态。

新投入使用的村卫生室门诊量大幅度提升,今年一、二季度与去年同比上升90%以上。首诊在基层,得到很大改观。随着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在武冈的全面推开,村民可以享受更好的就医条件。12大类43小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村里就可以落地了,不再像以前有了一点点小病就要去城里。这一举措极大缓解了农村群众就近看病之难、就医之苦,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

乡村医生可以更加安心舒心地工作了。湾头桥镇四清村卫生室的刘云是执业医生,今年已经具备考主治医生的资格。曾有民营医院要高薪聘请他,被他拒绝了。“老云啊,你走了,我们去哪里看病啊。”有村民 听到刘云要被别的医院聘请,当时就急了。搬到新的卫生室后,更是坚定了刘云扎根基层的想法。他说:“党和政府这么看重乡村医生,给了我们这么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机会,我应该更踏实地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

“专家定期坐诊带班、送医上门,一方面对村医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另一方面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水平的医疗服务。”武冈市人民医院院长李明说,村卫生室是分级诊疗的最初一级。从长远看,流动门诊对打牢村级网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工程。

(《邵阳日报》2016年8月5日、7日、8日;湖南省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湖南新闻奖三等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