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涨价,我还是‘中国好人’吗?”(记者 马剑敏 郭慧鹏 袁光宇)

“随便涨价,我还是‘中国好人’吗?”

——林生丽超低价餐饮经营路线坚持28年的奥秘

记者 马剑敏 郭慧鹏 袁光宇

“先坐一会儿,中午11点半才开饭!”11月1日上午,还未到饭点,位于大祥区红旗路的凯阳餐馆里,已经有顾客如往常一样陆续赶来等候就餐,林生丽一边招呼着,一边查看厨房饭菜准备情况。

1995年10月,从市煤机厂下岗后,41岁的林生丽筹资2万元开办凯阳餐馆。为了让当时的下岗职工等低收入者也能“下得起馆子”,曾经当过知青的林生丽将早餐粉面的最低价格定为每碗2元,中午自助餐最低 价格定为每份5元。直到2008年,原材料物价涨幅较大,林生丽才不得不将粉面最低价格调整到2.5元,自助餐最低价格调整到每份6元,并一直持续至今。

转眼近30年过去,凯阳餐馆因其长期坚持走超低价格经营路线,成为百姓心中的“亲民餐馆”,也成为古城邵阳的一个特殊地标。一些慕名而来的顾客不免心生疑惑:如此低廉的价格,放眼全国也很难找到几家,林生丽究竟是靠什么来维持餐馆长期运转的?

控制成本

“亏本买卖我还是不会做的。”林生丽坦言。

从凯阳餐馆开业第一天起,林生丽就精心算好了成本账。给一碗豆腐木耳米粉定价前,她用秤称出500克米粉到底能打几份,500克木耳和 500克豆腐又能打多少碗臊子,并将纸巾和一次性塑料杯等诸多用品成本计算在内,经过反复核算,再确定价格,最后保证每碗早餐粉平均能赚 0.37元。

“不要小看林生丽控制成本的生意经,其实她用的是‘倒推成本法’,淳朴而先进,国企改革初期曾经在全国广泛推广过。”邵阳市会计学会一专业人士表示。

饭菜的成本基本计算清楚后,林生丽做的第二件事就是为顾客立下“硬规矩”:第一、不得浪费食物;第二、不能浪费纸巾和一次性塑料杯;第三、点单打饭都要排队。

“凯阳餐馆这‘约法三章’,也是精细控制成本的好办法。就如‘排队就餐’这一点,不但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秩序,从而减少餐馆管理人员,减少工资成本,而且有利于有效缩短用餐时间,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水、电等费用的开支。”邵阳市烹饪协会秘书长赵国强分析。

顾客担心,价格如此低廉,凯阳餐馆是否能保证食材质量?

“开业28年以来,我们从来没有接到过一起关于凯阳餐馆的食品质量投诉。”本身是凯阳餐馆常客的一位市场监督管理工作人员说。

“林阿姨在2019年以前,都是自己亲自到南门口市场和江北蔬菜早市去买菜。2019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行动没有以前利索了,林阿姨就把每天供应蔬菜的任务交给了我。只要哪天我送的蔬菜稍微不新鲜,她都会要我马上更换。”凯阳餐馆的蔬菜供应商小马说。

“林老太太凶起来非常吓人的。我们这些给她送猪肉、牛肉、粉面、大米或者调料的,没人敢用假冒伪劣糊弄她!”负责给凯阳餐馆送调料的禹师傅介绍。

控制欲望

2019年冬,经媒体报道,“凯阳餐馆24年坚持走超低价经营路线惠及低收入人群”的故事,迅速传遍邵阳大街小巷。也就是从那一年起,林生丽先后被评为“邵阳好人”“湖南好人”“中国好人”。

“现在,凯阳餐馆平均每天能卖早餐600碗左右,自助餐200份左右。即便这样,我估算了一下,每年落到我腰包里的纯收入也只有6万元左右。”11月1日中午,忙完中餐的林生丽透露。

林生丽好友赵女士在今年9月林生丽获评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后,曾劝她:“哪怕你把每碗早餐和中餐各只提价一块钱,你平均每天就多收入800元,一年就可多赚28万多元;如果平均每碗提价两块钱,你依然是邵阳最低价格,平均每天就可多赚1600元,一年下来,你就多赚57万多元,以后你养老就不用愁了!”

“随便涨价,我还是‘中国好人’吗?丢了‘诚实’这块金字招牌,我们的生意还有这么好吗?”林生丽笑着反问“闺蜜”。

很少有人知道,林生丽坚持超低价经营路线,还受到她良好家风的影响。林生丽父亲是高级工程师,母亲是县处级干部。从小,她就受到父母“要关爱群众”“要诚信做人”等教育。下岗后,她不等不靠,自主创业,给下岗的工友们作出光辉榜样。

林生丽自己的小家庭,也一直支持凯阳餐馆的运营模式。丈夫徐忠诚长期担任大祥公安分局一线民警,目前退休在家;唯一的儿子在市交警支队担任辅警,儿媳也没有固定工作。

“妈,和钱相比,我们更爱您的高风亮节!”儿子曾对林生丽说。

“开餐馆肯定要赚钱,但赚多少、怎么赚,就得靠自己控制自己的心了!”林生丽说。

同道相助

“凯阳餐馆能够坚持下来,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我要感谢这些跟我志同道合的帮手!”林生丽指着一群在厨房忙碌的人说。

两名从凯阳餐馆开张就在店里帮忙的服务员,均来自郊区,目前都是已经做奶奶或外婆的人了,但依然“死心塌地”在凯阳餐馆工作。

“现在,她们的工资也只有3000元一个月。如果只为了收入,她俩早就跑了!”林生丽说。

“我们跟着林大姐做事,也跟着林大姐做人。在凯阳餐馆,我们感觉自己就像以前国营食堂的职工一样,天天在为人民服务。”两名老服务员之一的朱汉珍说。

随着凯阳餐馆名气的上升,凯阳餐馆的生意越来越好。眼看餐馆人手不够,周围许多志愿者赶来帮忙,其中包括林生丽的侄子和一位朋友的女儿。

“我利用平时上班的时间差,每天上午6时至9时来姑姑店里帮忙3小时,帮助姑姑把凯阳餐馆这面旗子打下去!”林生丽的侄子说。

“阿姨,这次我外出带了一个旅行团,捡到一些打火机,您一定有用。”在一家旅行社担任管理人员的成少林将一把打火机放在凯阳餐馆收银台上。

“林阿姨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我平时帮不上什么忙,送点打火机给她,表示对她餐馆的支持和鼓励吧!”成少林表示。

短评

“让低收入者、家里困难的人都可以到店里吃得起饭。”这是林生丽创业之初许下的承诺,至今28年从未改变初心。

林生丽是邵阳凯阳餐馆的老板,其“自助餐”经营方式和“光盘行动”消费理念,吸引众多居民前来体验。

每天凌晨4时起床炒料,早餐高峰期既做老师傅又当服务员,忙得团团转;早餐过后又得赶紧为中餐做准备,一直忙到下午3时许才能稍微喘口气。这样的工作,她重复做了28年。

一个社会并不缺少在聚光灯下受万人追捧的偶像,缺少的是守得住冷板凳,在人生的独幕剧中也能坚持发光发热、心有所向的人。“中国好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林生丽在普通岗位上默默耕耘、诚实守信、敬业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道德实践的榜样和向上向善的楷模,树立了一根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闪耀标杆。

28年坚守初心,需要控制成本,更要控制欲望。下岗职工林生丽,用她独特的“控制论”,将自己写进“中国好人”的光辉史册。

这碗溢满“诚信”芳香的米粉,泡在岁月“金色”浓汤中,味道从未改变!

(石周鑫 袁光宇)

(《邵阳日报》2023年11月6日;湖南新闻奖三等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