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抗大”永放光芒
记者艾哲
如果说当年的“延安抗大”是培养党的高层次抗日干部的摇篮,那么被誉为“南方抗大”的塘田战时讲学院,就是南方基层抗日军政人才的一座革命熔炉。
滔滔夫夷江畔,巍巍芙蓉峰旁,八十多年来,塘田战时讲学院始终向人们展示着老一辈共产党人忠诚勤敏、勇于担当、敢于牺牲的精神风范,见证着邵阳儿女改天换地的奋斗足迹和邵阳大地翻天覆地的伟大成就。
一份殷殷嘱托
1938年,日寇铁蹄越过长江,湖南告急。
经党中央批准,受湖南省委和中共中央驻湘代表徐特立委派,湖南省文化界抗战后援会研究部主任、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回到家乡——今邵阳县塘田市镇,创办一所培训抗日基层干部的战时讲学院,为日后开展游击战争作准备。吕振羽租借了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席宝田别墅古建筑群作为办学场地,1938年9月15日,塘田战时讲学院正式开学。
塘田战时讲学院第一期120多名学员,分研究班两个、补习班一个,省委从地方党组织和文抗会等抗日团体中抽调选派的张天翼、杨卓然等教职员工陆续到达,学生们也纷纷到校,其中有徐特立写信给毛泽东、张闻天请求从延安派来的学员,他们将陕北公学和“延安抗大”的学风、作风带到了塘田战时讲学院。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周恩来、参谋处参谋长叶剑英于10月27日从武汉到达长沙,听取徐特立与湖南省委领导同志的工作汇报。周恩来说,一定要把塘田战时讲学院办成绝对忠于党、忠于人民的讲学院,要在艰苦环境中为抗战大力培养军事人才,在优秀人才中培养党的骨干力量,始终做到忠诚、勤奋、敏锐。吕振羽深受鼓舞,将“忠诚勤敏”正式确定为塘田战时讲学院的院训。
吕振羽没有辜负中央和省委的殷殷嘱托,塘田战时讲学院宣传抗日救亡思想,传播马列主义火种,培养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和抗日骨干力量。1945年冬,周恩来在延安出席湖南工作座谈会时,给予塘田战时讲学院高度评价:“‘南方抗大’像一座熔炉,投入矿石,铁水奔流,被反动派猛力一砸,火花四溅,变成了无数火源,到处燃烧。”
一曲抗战壮歌
“南方抗大”是中国共产党最早运用统一战线政策在国民党统治区创办的“延安抗大”式的讲学院。为了给讲学院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时间,吕振羽利用各种统战关系邀请国民党政府地方行政主官以及当地开明绅士挂名支持,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
塘田战时讲学院在短短7个多月里,成立了党小组及党支部,为党培养了250余名进步青年,在学生中培养发展了40多名共产党员、100多名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员。受党组织的委托,学生党员在武冈、新宁、城步、绥宁、洞口等地建立了地下党组织,填补了抗战时期党组织在这些地区的空白。这些学生撤退后,有的奔赴延安,有的回乡建立党组织,有的留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地下工作,有的加入了新四军……
1939年4月21日,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讲学院被迫解散。师生们在几公里外的油塘举办了两期建党训练班,播下了更多红色火种。接着,吕振羽在桂林集合部分师生创办了进步机构“火石”出版社。
“我们迎着大时代的巨浪,勇敢热情的青年聚集一堂,加紧学习,奋勇救亡……同学们,起来,走向光明的路上,我们是创造新中国的健将。”正如这首由曹伯韩作词、张天翼作曲的塘田战时讲学院院歌所唱的那样,“南方抗大”播下的革命火种,“火花四溅,变成了无数火源,到处燃烧。”为“创造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健将”。
“南方抗大”永放光芒。1983年9月,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欣然为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题写院名。1997年,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被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城“红色动能”
如今,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已成为邵阳地区及周边县市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主要基地。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邵阳市近2万名工人、农民、学生以及游客前往接受红色教育。
“南方抗大”旧址已与周边县市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貴山、抗日战争雪峰山会战的江口阻击战旧址、城步南山“老山界”、邓小平征战绥宁指挥所旧址、贺绿汀故居等相得益彰、互相促进,推动邵阳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邵阳县尽锐出战、全力攻坚,16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县整体脱贫摘帽,在2019年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单位。目前,该县正在大力实施兴园强县、兴城活县、兴乡靓县和打造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聚集区、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先行区、乡村振兴奋发赶超示范区的“三兴三区”战略,吹响了奋发赶超的集结号。
“南方抗大”这一红色地标,激活势不可挡的“红色动能”,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近年来,邵阳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并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市州。目前,邵阳市正以新状态、新担当、新作风,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短评
赓续红色血脉争取更大光荣
“南方抗大”闪耀着的“红色光芒”,具有时代特征,因为它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担当、敢于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不过时。
目前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正是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时刻,我们要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历程中,在“南方抗大”的“红色基因”中,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伟力,砥砺奋进品质,强化时代担当,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邵阳日报》2021年9月2日;第32届中国新闻奖集体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