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接力守护红军烈士墓
记者 兰绍华 通讯员 欧阳恩雄 肖又军 刘金汉
洞口县花园镇西中社区红军烈士墓及党性教育基地,成为该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的重要场所。这里有红军战士舍身救娃的壮烈,也有一家四代86年接力守护英灵的感动。
捐躯救娃鱼水情深
季春时节,记者来到西中瞻仰红军烈士墓。墓园庄严肃穆,绿树成荫,萧克将军亲笔题词“红军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高高耸立。 《中共洞口县历史》记载了那段战火纷飞的伟大历程:1935年12月21日,红六军团军直和16师指战员从高沙向花园进军。队伍行进到李家渡 (现西中社区)时,天空中围堵追击的2架敌机俯冲下来,一连投下6颗 炸弹,有5颗在红军急行军的队伍中爆炸,造成20多位红军战士不幸牺 牲,数十人受伤。其中,一名红军战士为掩护当地一放牛娃,壮烈牺牲。
这个放牛娃名叫王康元。当天中午,年仅12岁的王康元正在放牛,好奇地观看经过的红军队伍。敌机突然来袭并投下炸弹,红军战士分散隐蔽,王康元瞬间吓懵了。
“快,快趴下!”一名红军战士冲上前去,一把扑倒在王康元身上。随着一声巨响,他们身边2米开外的地方被炸出一个大坑。王康元晕了过去。飞机走后,王康元的父亲王仁德闻讯飞奔过来,在硝烟弥漫中疯了一般哭喊着寻找独子王康元。
逐渐清醒过来的王康元听到父亲的哭喊声,赶紧应答。王仁德看到眼前的一幕,明白了一切:儿子身边的红军战士后背鲜血直流,身体血肉模糊,是他救了儿子!王仁德哭着对奄奄一息的红军战士连声道谢。年轻的红军战士艰难地说:“叔,您别哭,我们红军是共产党的队伍,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这段话,成了这个年轻生命对理想、对信仰的最后告白。
王仁德拉过王康元,跪在红军战士面前,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从那一刻起,王仁德决定要世代为红军烈士守护英灵,报答救命之恩。
世代接力感恩传承
那场敌机空袭,20多名红军战士牺牲,王仁德组织20多名贫苦农民配合红军把烈士安葬在自家唯一的豌豆地里。当地土豪劣绅叫嚣着等红军走后将烈士遗骸挖出来,丢到蓼水河里去。几番抗争无果后,王仁德只好连夜组织人员将烈士棺木移葬到荒无人烟的长岭界,用两块红石头作墓碑,方便偷偷祭拜。
“王家要世代铭记红军的恩情,不管以后时局怎样,清明节一定要先祭烈士再拜祖宗!”弥留之际,王仁德拉着儿子的手留下家训。此后,王家祭拜红军烈士从未间断。
1958年,作为土改干部的王康元因工作得力,被组织推荐到邵阳地委参加培训并有望转干,但王康元放弃了这一机会,因为他觉得一旦转干就要离开老家,就不能经常守护红军烈士墓了。
1989年王康元去世前,儿子王水洪跪在他床前郑重承诺:“爸,您放心,只要王家还有人,就不会让红军烈士墓荒废。”为了感恩,为了践诺,王水洪将红军烈士牌位摆放在自家神龛上供奉,将红军故事和精神传承给下一代。
2013年,年届古稀的王水洪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眼看自己力不从心了,王水洪拨通了儿子王军的电话:“回来吧,我干不动了,红军烈士墓还得有人守,有人照顾。你是长子,这个责任你得担起来。”
王军于1997年参军入伍,后因部队改革,他服从大局退伍返乡。靠着在部队练就的良好素质,几年内就先后在东莞、珠海、澳门等地获得不菲的务工收入,结婚成家后在珠海买了房。接到父亲电话后,从小受到红色教育熏陶的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父亲,悄悄将还在月供的房子平价转让了。
回到家乡,王军买了一辆小货车,一边拉货谋生计,一边守护烈士墓,同时照料老父和小孩。这些年来,他利用自己的积蓄,增添工具,让烈士墓周围始终保持干净整洁。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他们为烈士陵园硬化了道路、种植了柏树等等。
每到重要节日,王军都在父亲的带领下,领着年幼的儿女祭扫红军烈士墓。他经常给儿女们讲述那段烈士救先辈的故事,讲述中国共产党为民谋幸福的故事,教育后辈不忘红军恩,永远跟党走。
记者手记:
从王仁德到王康元,再到王水洪和王军及其儿女,从李家渡到花园镇,再到整个洞口县,红军战士舍己救人的故事和军民鱼水情世代传颂。历年来,西中红军烈士墓这处“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无数人前来瞻仰,追忆红色故事,汲取精神力量。
今年,洞口县将此处建成集史料文物陈列、红色故事宣讲等于一体的党性教育基地。“生在英雄的土地上,听着红色故事长大,就要感党恩、跟党走,牢记职责使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血脉生生不息。”当地一名干部这样说。
(《邵阳日报》2021年4月29日二版;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