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的音符
——访邵东市第一中学正高级教师肖海波
记者 王乐华 通讯员 孙贤亮
第一眼看到肖海波老师,我的脑海里立马闪过一个俗气而又崇高的形象——“春蚕”:其貌不扬,安安静静,辛勤耕耘,吐丝不尽,没有张扬自诩的声音,奉献出的银丝才显示出生命的张力。
这种生命的张力体现在肖海波“桃李满天下”的成就里。他虽然才到不惑之年,却早已收获了“桃李满天下”的喜悦。整个春节期间,他那“满天下”的“桃李”会不断打来电话向他报告成绩,并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和想念。这不,春节刚过,我们正在对肖海波进行采访,他的学生谢添就从南京打来电话,告诉肖海波他已从纽约大学研究生毕业回国,到了华为集团南京研究所上班,感谢肖海波在中学时带他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并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使他顺利考上中南大学,并成功在自己梦寐以求的岗位顺利就业。
来自学生的好消息,是对肖海波默默奉献的最高报偿。这种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和爱心传递,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
荣誉等身
1980年出生的肖海波现在是邵东市第一中学教师,正高职称,1999年邵阳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当教师。22年来,从偏僻的村小学、乡镇中学,到邵东一中这所省级示范性高中,肖海波都坚持带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共辅导15000多名学生参加了科技创新活动,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科技创新比赛,先后荣获全国大奖150余项、省级奖320余项,有6名学生保送重点大学,76名学生获高考加分奖励,他本人先后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十佳优秀科技教师、享受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青年科技奖、湖南青年五四奖章、湖南省十佳科技教师等10多项荣誉,13次获邵东县(市)人民政府嘉奖。2019年受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的邀请,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肖海波说,年青人要有担当,要有向上的精神,每个人都要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部交响曲中的一个积极向上的音符。
寒门学子
1986年10月的一天,邵阳市肖家冲煤矿发生安全事故,给车装煤的 漏斗突然垮塌,职工肖响林当场被砸身亡,年仅37岁。肖响林给妻子留下了嗷嗷待哺的三个儿女,大儿子10岁,二女儿8岁,6岁的小儿子就是肖海波。矿上将肖海波的母亲招工到职工食堂,一家四口从邵阳市郊区高崇山乡长木村搬到了肖家冲煤矿。
换了环境,母亲忙于生计,无暇细致照顾儿女们,肖海波上学之余自己捣弄各种童玩小制作,自得其乐。从废铁垃圾中找到了吸满铁屑的磁铁,拿回去放进灶火里烧,磁铁磁化了铁屑,再吸屑再烧变成了更厚的一砣磁铁,磁性不减;找到废铁丝,围成圆圈,接口处用灶火烧溶,连接成能滚的铁环……当小玩伴们向他投来惊奇羡慕的目光时,肖海波很兴奋,很自豪,越发想出奇,想创新。
考上邵阳师范学校后,老师告诉他,市里和省里每年都要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校号召同学们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在老师的支持下,肖海波不仅积极参加,还带头成立了学生科协,组织同学们一起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他利用课余时间发明制作的作品“防倒墨水瓶”第一次被市里选送参加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获得了三等奖,接着他又制作了“针孔照相机”,参加了湖南省中师艺术节美术书法科技作品展览。这些成功的科技实践,更加提高了他对科技创新的浓厚兴趣。
崭露头角
1999年,邵阳师范毕业后,肖海波被分配到村小当了小学教师。虽然身在偏僻的乡下,但肖海波心里总是想着怎样教出优秀的学生,自己也成为优秀的老师。课余时间,他总是带着一群又一群的学生走进田间地头,仔细观察身边的环境,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想办法用科技手段解决问题。
2002年,肖海波调到黑田铺镇高家学校教初一。当时有个学生对他说,不知怎么的,自己家门前的小河变浑了,鱼也没有了。他听了之后,觉得有必要在孩子心里种下环保的种子。他先是指导这个学生分别用一盆浑水和一盆泉水放养了小鱼,不几天浑水盆里的鱼死了,泉水盆里的鱼还活着。接着利用放学后的业余时间带着这个学生沿河考察,寻找浑水源头,然后根据考察情况写成了小论文《沿着小河走》,论述附近造纸厂排出的废水对河水造成的危害。接着又有个学生对他说,邵东遍地都是土法炼焦窑,严重污染了环境和空气。他便带着学生走遍邵东的土法炼焦窑进行调查,又到邵东焦化厂就炼焦原理向工人师傅请教,然后指导这个学生撰写了小论文《走近土法炼焦》。这两篇小论文参加了 2003年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这是肖
海波指导学生第一次在省里拿奖,而且一次拿了两个大奖,在当地影响很大,找肖老师指导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此后,肖海波指导的学生年年都有作品在市里、省里和全国获奖。
2004年,肖海波受聘到县城民办的创新实验学校任科技教师。当年暑假,他代表学校到成都观摩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2005年4月,创新实验学校承办了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他指导的学生一次拿了4个全省一等奖,肖海波因此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科技教师,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表彰大会。
2007年肖海波被借调到邵东一中,通过努力,邵东一中成为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学校。这一年他通过自考获得大学本科文凭,并通过考试获得了高中教师资格证。2008年,他正式调入邵东一中担任科技教师。
师生圆梦
小个头却蕴藏着大能量。这是师生们对肖海波老师的深刻印象。身高只有1.6米的肖海波站在学生中间,怎么看也不像个老师,小时候是孩子王,现在还是孩子王,恰恰是这种亲和力,让肖海波在孩子们中间有着磁铁一般的吸引力,身后总是有一群学生跟着,他也每天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对学生来说,肖海波总是有求必应。
2007年临近春节,家在佘田桥镇的男生卿文博和女生潘迪、简单,三位学生找到他,说佘田桥的特产是荸荠,想制一款采收机,解决大量农民冬天光脚下田分散采收荸荠的问题。肖海波虽然感到课题难度大,但还是一口答应。他带着三名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多次到县机械厂和几家小五金厂请教师傅,设计出了图纸,为了找到零部件,将县城、火厂坪镇的废铁垃圾翻了好几遍,还将自家自行车的轴承拆了下来。为了加工一个零件,找了5家小五金厂都不愿意接活,最后感动了县机械厂的一位师傅,用下班休息的时间帮他们加工好了这个零件。荸荠采收机做好后,肖海波又带领这三名学生光脚在冰冷刺骨的水田中试验了不下 10次。这件作品在2008年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后来这三名学生都顺利考上了重点大学,其中卿文博如愿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
2009年,家在百合之乡斫𥕢的学生刘小锋对肖海波老师说,百合产量一直不能提高,想要研究如何提高百合产量。肖海波带着刘小锋去湖南农业大学找教授并查阅资料,采用提前摘花打秆并喷施多效唑的方法进行百合种植对比试验,结果产量增长29%。2010年4月,该项试验论文 《喷施多效唑和提前摘花对百合鳞茎产量与内源激素含量的调控作用研究》获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同年8月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刘小锋2011年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武汉大学。
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150余项全国大奖,320余项省级奖励,凝聚了肖海波无尽的心血和对学生无私的爱。
一位向上向善的好老师就如一位优秀的指挥家,在他面前跳动的都是奋发向上的音符。
(《邵阳日报》2021年3月4日一版;湖南省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