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坚守只为心中那份爱(记者 伍洁)

致力于留守儿童、抗战老兵、空巢老人公益片拍摄,搭建乡村孩子阅读平台,关爱留守儿童——

十年坚守只为心中那份爱

记者 伍洁

他是一名85后的大学生,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留守儿童、抗战老兵、空巢老人等公益题材纪录片摄制,并搭建乡村孩子免费阅读平台,关爱留守儿童。他就是新宁县一渡水镇棉花沙影像工作室、棉花沙乡村公益图书屋创始人蒋能杰。

用摄像机拍摄留守儿童公益纪录片

在大学的图书馆,蒋能杰第一次看到“留守儿童”这一词时,他就开始关注这一群体。2008年大学毕业后,他用一年的积蓄购买了第一台摄像机,从此开始了他的公益纪录片拍摄之路。特别是耗时6年时间拍摄完成的《村小的孩子》,在拍摄过程中,看到棉花沙村小的条件很差,他通过众筹平台筹得6000多元为小学添置了桌椅和黑板,并为当地贫困学生找到一对一帮扶对象。

近十年来,蒋能杰和他的团队相继完成留守儿童系列纪录片《路》 《村小的孩子》《初三》《加一》等作品拍摄,并在全国陆续展映。其中作品《村小的孩子》荣获凤凰纪录片大奖、最佳纪录长片奖,并在全国公益展映超过500场次。2015年,他拍摄了关注留守儿童公益电影《矮婆》,今年正计划在全国院线上映。蒋能杰拍摄留守儿童纪录片和做全国公益放映,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的现在,关爱他们的未来。

用镜头记录空巢老人和抗战老兵的生活

2012年,蒋能杰从北京光线传媒辞职返乡,开始投入到“农村空巢老人公益图片展”项目里。他返回自己出生长大的村子,走访家乡的老人,倾听老人的故事,并且用镜头记录下这些老人的生活。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已经成为时下许多空巢老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逢年过节,一家短暂团聚之后,儿女一走心就空了。蒋能杰说,作为记录工作者,我们能够为老人做的事情就是拍下他们的样子,让外出务工子女看到以后能够想起家中的老人。2012年至2013年,蒋能杰拍摄和参与组织策划的《农村空巢老人公益图片展》,两次在广东的工业区和高校举办,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蒋能杰到各村落拍摄系列空巢老人照片,也是因为这个契机开始接触“抗战老兵”这一独特的空巢老人群体。

2014年5月,跟拍三年的抗战老兵龙老去世,2015年,蒋能杰完成抗战老兵系列纪录片《龙老》的后期制作,并于同年发起全国公益展映,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一特殊群体。蒋能杰也因该片荣获2015年度米兰世博会之亚洲筑梦人物奖、2016年厦门集美双栖影展最佳短片奖。

抢救历史,刻不容缓。2012年至今,蒋能杰和他的团队伙伴们走访拍摄了湖南、广东、四川等地超过100位抗战老兵,如今拍摄还在继续。在拍摄的同时,他也为生活贫困的抗战老兵带去物资上的帮助。为表彰蒋能杰和他团队的努力和付出,在深圳举办的2015年国家记忆历史嘉年华活动中,蒋能杰荣获“致敬抗战历史记录者”荣誉称号。

用爱心创建两家乡村图书屋

蒋能杰是一个说做就做的行动者,2016年7月,他创办了棉花沙图书屋,整理自己收藏的1200多册图书,在自家的二楼开办了第一家图书屋,邀请村里孩子们来借阅书籍;并和当地村小学合作,学校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图书屋上阅读课。同年9月,他通过腾讯公益平台筹集善款4万元,于同年10月在一渡水镇开办了第二家乡村公益图书屋。图书屋面积 100平方米,现已有200人办理借阅证,借书数量已超过10000本,当地超过2000名中小学生受益。

目前,蒋能杰正在新宁县黄龙镇筹建第三家乡村公益图书屋,旨在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通过书本看见不同的世界,为他们搭建知识的桥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邵阳日报》2018年5月2日七版;湖南省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