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援川重伤时获援
援川“铁人”收获千里之外的感动
记者 黄可乐
“别难过,你们看,这世界上的好人是那么多。日子总会好起来。”3月29日下午,躺在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病床上的李海军,轻声安慰着照顾自己的家人。此时,距离他重伤已经过去了8天。在这短短8天里,他经历了大痛,也经历了大爱。
李海军经历的大爱,得从10年前说起。
义务援川,足迹踏遍理县
李海军是邵阳县岩口铺镇花桥村人,生于1969年。援川前曾走过人生弯路,不得不四处漂泊谋生。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当时正在家中的李海军听闻灾区情况后,二话不说,收拾行李便奔赴灾区。抵达北川县后,李海军立刻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抢险之中。
当年6月份,我省对口援建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李海军听说后,离开北川县,步行走到理县与湖南省援建工作队汇合。
抢险过后,就是帮助当地居民恢复生产生活。李海军的足迹遍布理县大大小小的村落。哪家要建房、装水管、犁地、修猪圈,甚至是做家务,一个电话,他随叫随到。“那时候,我在每个乡镇、每个村里都留了自己的电话。只要能帮助乡亲们做点事情,我就感到很有价值。”“我身体健壮,吃得苦。相比刚到四川的湖南老乡,我更熟悉当地情况,所以事事冲在前面,他们也因此送我‘铁人’的称号。”
援建之余,每隔半年,李海军就去献一次血。这是他多年来保持的习惯,至今已经存了20余本献血证。
李海军的名字,就这样留在了理县。理县编写《汶川特大地震——理县抗震救灾志》,将他的事迹收录了进去。2016年,相关部门特意将这本书寄到了他手中。李海军将写有自己的那2页折了起来,不时拿出来,来来回回地看。
那短短数百个字,记录的,是他在理县的850多个日日夜夜,是他和当地老百姓的不解之缘。
身受重伤,“铁人”陷入困境
2010年10月份,我省对川援建工作结束后,李海军又前往云南等地进行志愿服务。2015年,他再次来到理县,结识了现在的爱人李宣梅,收获了一份可贵的爱情。2016年,为照顾双目失明的老母亲,他带着爱人回到了家乡。
回到村里,李海军依然热心不改。哪家需要帮助,他二话不说就去。“木工、钳工、农活……我样样精通。这都是在援建四川的那两年多时间里练出来的。”
“我家离他家200多米,平时我外出做事,家里80多岁的老母亲多亏了他照顾。”村民钟金国说。
今年3月21日。李海军帮助村民胡爱国拆除旧房,二人踩上3楼阳台时,阳台瞬间垮塌,二人从3楼跌落。胡爱国跌在2楼,李海军则摔在一楼水泥地面上,同时掉落的一块水泥预制板狠狠地砸在他盆骨位置。附近乡亲急忙过来,齐心协力抬开水泥预制板,喊来救护车将二人送往医院。
“太疼了……太疼了……”李海军清醒地感觉到了下半身传来的剧痛,直到失血过多昏迷过去。“就算在这种时候,他还在问我家男人情况怎么样、有没有事……”胡爱国的妻子哽咽着说。
“病人盆骨多发粉碎性骨折、腰2椎体压缩性骨折、左侧肋骨骨折、两侧髋臼骨折、尿道完全断裂。到我们这里时已经失血性休克,情况非常危急。我们立刻进行抢救,当天晚上光输血就输了4袋。”医院骨科主治医师吴健民介绍。
经过抢救,李海军从死亡线上挣扎了回来。然而,几十万元的治疗费用,像一块沉重的大石压在李海军一家人的心上。
当时,李海军的存折上仅剩数千元。亲友将李海军的情况发布在网上,希望有人来帮帮他。
相距千里,爱心汇成暖流
一夜之间,离邵阳1280公里的四川理县,因李海军的伤情而“沸腾”了。
“李海军受伤住院了!急需手术费!”“李海军,那是2008年帮过我们的好人啊!”“不能让好人流血又流泪!”
得知李海军的情况后,3月23日,理县团委在官方公众号上发出倡议。受过李海军帮助的、听闻过他事迹的人纷纷慷慨解囊。
30小时不到,6000余人次捐款20余万元,解了李海军的燃眉之急。捐款大部分来自四川。很多人不留名、不留姓,甚至只在名字上显示简单的两个字———“网友”。但李海军知道,他们是理县的乡亲。
李海军没有想到,10年前帮助别人时种下的“善因”,会在自己面临危难的时候,结出令人感动不已的“善果”。“我以前帮别人的时候,也没指望会有人记在心上。但我没想到,10年了……他们还记得……还记得……”躺在病床上的李海军,眼角闪着泪花,用手捂住自己滚烫的胸口,语带哽咽。
在爱心传递的过程中,邵阳接过了接力棒。3月25日下午,邵阳仁善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来到医院,将募集到的13400元爱心款交到李海军手上。其他爱心人士,也在陆续送来爱心捐款。
目前,李海军的腹部还插着导尿管,动弹不得。吴健民说,后续的恢复还要观望,情况严重的话需要植入人工尿管。
“是这些好心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等我好起来,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李海军的声音,虚弱中透着坚毅。
(《邵阳日报》2018年4月2日一版;湖南省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