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看“三笑”
记者 曾炜
1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武冈市邓元泰镇,先后走访了渔塘村、易地扶贫搬迁凤溪村安置点、邓元泰镇中学等。这次走访,让我感受到了这里的人们改变贫困状况及公平享受公共服务之后的喜悦。
【镜头之一: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笑容】
1月10日上午,邓元泰镇凤溪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住户曹石林正在忙活过年的猪血丸子。
去年12月26日,24户99名困难群众告别以前的破旧房子搬住这里,曹石林就是其中之一。当天,曹石林与前来道贺的乡亲一起分享入住新居的喜悦。曹石林一家原来住在丰坪村5组,并村后成为新凤溪村人。
“原来住的地方严重缺水、交通不便,离村卫生室和学校又远,很不方便。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我非常高兴。”曹石林露出灿烂的笑容。
曹石林84岁的岳母蒋南芳看着客厅、厨房、卫生间配备齐全的新房,高兴地说:“以前四世同堂,一大家子挤在经常漏雨的简陋屋子里,做梦也想不到今天能住进这样好的房子。”
【同期声】武冈市委副书记、市长唐克俭
这些年来,武冈致力于推进“三保障”来破题精准扶贫,实现农村居民居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在易地扶贫搬迁上,采取统规统建模式,共完成5.12亿元工程量,全面建成2525套、能安置8372人的19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农村危房改造方面,创新“六统一”模式、“四步走”办法,在2016年全面完成5479户D 级危房(含无房户)改造攻坚行动的基础上,2017年发放补助资金4359.97万元,完成1519户农村C级危房改造。
【镜头之二:耄耋老人的笑容】
1月12日上午,邓元泰镇渔塘村村医李顺生对12组村民曾玉英做了问诊回访。
曾玉英今年86岁,患有高血压、支气管炎和关节炎,风湿严重,还有大脑出血的早期症状。
“以前,村里看病很不方便,动不动要跑到城里去。都是些小毛病,这样折腾划不来,也耗不起。”曾玉英说。
说起如今的村卫生室,曾玉英赞不绝口:“新修的村卫生室宽敞明亮、设备齐全,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再也不用跑远路去县城医院了。”
【同期声】武冈市委副书记曹红旗
近年来,武冈普惠型、兜底型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相继展开,创造了“武冈解法”。2014年,武冈市开创了“健康按揭”的模式,开始对每个村卫生室进行预算投资建设。同时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带动提升村级医疗水平。目前,武冈市299个行政村已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村民小病不出村。12大类43小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武冈的广大农村落地,极大缓解农村群众就近看病之难。
【镜头之三:回乡读书孩子的笑容】
1月7日,周末,邓元泰镇中学初162班学生夏杰给远在广东的妈妈打了一个电话,说了自己一周的学习生活情况。
1月10日,夏杰告诉记者,给父母打电话是他每个周末都要做的一件事。夏杰之前一直跟随父母在广东肇庆市就读,去年秋季开学选择了回乡读书。
他的母亲方芳在电话里说,当时在做出选择时也比较矛盾,后来回家确实看到了家乡学校的变化,条件改善了,孩子回家读书也可以放心了。
就这样,夏杰成为武冈“外流生源返流”现象中的一名普通学生。
说起学校寄宿条件,夏杰高兴地说,自己住在学生公寓楼,有卫生间、洗漱间,生活很方便,爸爸妈妈可以放心了。
【同期声】武冈市副市长李巧云
为解决城乡教育的欠均衡发展带来的系列现实问题,让农村孩子享受公平教育机会,2016年3月起,武冈市在全面薄改的基础上实施新一轮薄弱学校改造,简称“新薄改”。截至目前,武冈已完成投资4.5亿元,建成标准塑胶运动场13个,建成校舍190余栋,面积9.6万余平方米。每所学校还配置足量图书,采购安装体育设施设备,为实验室、音乐、美术、计算机等功能室按标准配备了教学仪器设备。农村学校条件改善后, 一些曾经因乡村教学条件落后而远赴市区或外地就读的学子,重新回到了乡村学校就读。
记者手记:
知屋漏者在宇下。我们就是要在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去办事,绝不能糊里糊涂办群众不满意、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群众是“愁”还是“笑”,其实是政策好不好、措施到不到位最好的回答与检验。笑,就说明政策好,给群众带来了利益,增加了获得感;愁,就说明工作需要改进和完善,或者政策执行和落实还不到位,不能为老百姓带来红利。脱贫攻坚工作要以群众的表情作为镜子,要杜绝让群众伤心的事发生,要多一份为民的情怀,真正为群众谋利益、添福祉,让笑容写在群众的脸上。
(《邵阳日报》2018年1月14日一版;湖南省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