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火箭生死的邵阳人——记火箭发射测控高级工程师车著明
记者 袁光宇 通讯员 刘飞
一位从山沟里走出去的邵阳伢子,成长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唯一能够下达临危炸毁火箭指令的人,但在他至今参与的62次火箭发射中,他每次都让自己的这种权力成功放弃。因为这种权力的一次又一次放弃,我国的制天权得到一次又一次飙升。他,就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测控高级工程师车著明。
8月15日,51岁的车著明回到家乡邵阳县黄荆乡腊树村探望85岁高龄的母亲。一句“为了母亲的尊严”,道破了他在火箭发射技术领域不断攀登世界一流的动力。
抗日战争期间,车著明16岁的母亲带着两个弟弟逃亡他乡,期间8岁的小弟弟不幸夭折。儿时在屋檐下经常从母亲嘴中听到的这个故事,像刀一样戳在车著明心中。
从1986年起,中专毕业已当上邵阳县氮肥厂设备科科长和县政协常委的车著明通过自考接连拿到了专科、本科文凭。1990年,他又以自考生的身份,成为当年国防科技大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专业在全国录取的唯一一名研究生。毕业后,他来到红军彝海结盟的川西大凉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从此与共和国的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车著明主要从事火箭发射遥测数据事后处理工作,并逐渐成为这一领域的带头人。可不要小看“事后处理”四个字,它担负的是设计和监控火箭升空后是否安全运行的重责,一旦发现火箭运行失常,就须及时下达炸毁指令,以免造成更大损失。车著明发扬与生俱来的“吃得苦,霸得蛮”的宝古佬精神,牢记“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成功”和“九千九百九十九加一等于一万,一万减一等于零”的航天精神,在数据的海洋里急流勇进,创造了他参加的62次火箭发射无一失败的传奇历史。细数车著明及其同事对我国航天发射事业的贡献,集中体现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近年来的“七大跃升”上:从单一型号火箭发射到多种型号火箭发射;从单射向发射到多射向发射;从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到多轨道航天器发射;从国内卫星发射到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从每年最多发射四颗卫星到年发射能力达十颗以上;从近控测试发生到远控组织指挥;促进了从产品应用到核心科研成果自主研发。
8月15日回乡探亲当日,这位平时只偶尔闪现在卫星发射电视直播中的航天骄子,真实地回到家乡人民的怀抱。他搀扶母亲坐在屋檐下,说:“妈,您老人家带着两个舅舅逃亡的事,在我们国家今天再也不会发生了。光从您儿子手中,就已经有几十颗火箭冲上了天,谁还敢再欺负我们中国?”母亲也许不懂火箭,但她笑靥如花。
在车著明的脑海里,我国火箭发射史上的惨痛三幕永远挥之不去。
第一幕发生在1992年,车著明还在国防科大读研。那天,他正带着加入党组织的兴奋,坐在教室里观看卫星发射的电视直播。在火箭点火的一刹那,电视突然黑屏。静默一会之后,传来主持人低沉的声音:“发射因故终止。”这一次事故,奠定了日后车著明投身和振兴我国火箭发射事业的心理基础。
第二幕是在1995年。当天,刚加入航天发射团队不久的车著明正站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遥测设备旁,猛然听到一声巨响,看到一团火,价值数亿元的火箭和卫星灰飞烟灭。
第三幕在1996年,火箭带着卫星撞山爆炸,现场惨不忍睹。
后两幕的发生,导致我国航天发射事业迅速跌入低谷。全国各地的信件雪片般飞向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其中写有“长城奇耻,国人心寒”的一封信,刺痛了西昌所有航天发射人的心。
“知耻而后勇”,车著明的斗志恰在这时被空前激发。他自告奋勇承担起了“液体火箭爆炸毒气扩散研究”课题。
车著明自揽这个课题,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火箭发射事故接连发生后,业内业外对火箭爆炸产生的威力和破坏力心有余悸,这个心魔不除,难以重振我国航天发射事业的士气。但是在当时,这个课题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对车著明进入航天发射界后承担的第一个重大科研课题便与自己所学专业“牛头不对马嘴”,许多同事也表示担心。但车著明不信这个邪。他买来爆炸力学、耗散理论等书籍开始埋头学习,多次深入爆炸事故现场实地勘察,详细查阅国外爆炸试验资料。就这样,从爆炸原因、爆炸过程到爆炸防范,整整3年,经过1000多个昼夜的刻苦攻关,车著明终于圆满完成了该课题,并成功应用到了航天发射的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中,一举扭转了大家“盼发射又怕发射”的局面。车著明完成这个课题,仅花费30万元,而西方发达国家完成这个课题却花费了数亿美元。
科研上崭露头角的车著明,尔后又挑起了建立遥测数据快速处理系统的重任。火箭发射时,每分钟产生十几亿个数据,以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没有独立的数据事后处理系统,每次火箭发射任务完成后,都需要将数据送到外单位进行处理,处理时间长达数月。随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任务的逐渐高密度化,这种局面亟需改观。车著明一连6天把自己关在机房里,以差点付出左耳听力的代价,成功研发出了数据快速处理系统,将数据处理时间从原来的几个月缩短到了三天。2011年,车著明带着他的团队,再次将数据处理时间缩短到500秒。
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前夕,车著明突然发现火箭的落点可能会严重威胁落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火箭发射刻不容缓,现场气氛骤然紧张。车著明带着团队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最终妥善修改了落点计算软件,保证了嫦娥一号及后续卫星的圆满成功发射。2010年,长征三号丙火箭起飞50秒后,安控显示屏上突然出现异常。过了5秒,数据跳变依然剧烈。连续5秒失常,是地面实施安控的极限时间,操作人员一边将手放在炸毁按钮上,一边等待车著明下达炸毁指令。而天天跟数据打交道的车著明此时冷静地说:“应该是设备跟踪问题,继续观察。”第58秒后,测控数据趋于稳定,价值数亿元的火箭和卫星得以保全。
(《邵阳日报》2014年8月24日一版;湖南省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湖南新闻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