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要等到“倒逼”时(作者 羊长发)

莫要等到“倒逼”时

羊长发

前不久,笔者在某地政务服务中心看到,该中心新设了一个特别窗口——“办不成事”窗口。该窗口专门针对办事群众多次来到中心未能成功办理的事项、未能解决的问题,以及各普通窗口工作人员害怕担责不敢作为、相互推诿不愿办的事情,以问题“倒逼”的方式,集中协调解决这类“疑难杂症”。据中心负责人介绍,“办不成事”窗口设立以来,解决了企业和百姓众多“老大难”问题。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过去那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少了,群众对政府部门工作作风、办事效率满意度有了很大提升,但还是有一些事项因种种原因成为一时办不了的“疑难杂症”,成为企业和百姓的烦心事。为此,很多地方在政务服务中心有针对性地设立“找茬”窗口、“吐槽”窗口、“办不成事”窗口……这些窗口虽然提法不同,但实际上都是为办好群众难办的事而增设的一个“绿色通道”。应当说,这一做法解决了许多办事群众来回跑、多头跑、跑空趟又找不到解决办法的急难愁盼问题,提升了为民服务水平,优化了营商环境,打造了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难的“直通车”,值得肯定。但是,普通窗口办不成的事,“办不成事”窗口能够办成,说明这些事并不是不能办的事,而是因为办事窗口的某些原因造成了“办事难”。从办事群众的角度来看,原本普通窗口花点功夫就可以办好的事项,还得大费周章多找一个窗口,进行多方协调,并没有做到“马上办”“一次办”,办事效率和效果自然受到影响,办事群众的满意度当然也会大打折扣。

当前,问题导向、“倒逼”机制,已经作为一条工作经验,频见于各种会议讲话和各大报刊,一时竟成了政务“热词”。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一“热词”进行“冷思考”。污染“倒逼”环境治理,事故“倒逼”安全检查,舆情“倒逼”部门作为…….凡此种种,“倒逼”成了解决问题的最后无奈选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时候小问题虽然不会直接导致大的失误和损失,但是小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虚与委蛇,敷衍塞责,消极逃避,拖延解决,堆积起来可能会酝酿成大祸端、大问题甚至大灾难,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优化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本质就是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中,及时发现问题至关重要。也许问题得不到解决有很多原因,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延误了解决问题的良机,及时发现问题可以为解决问题节省很多时间和成本,避免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直面问题勇担当,莫要等到“倒逼”时。当问题出现的时候,相关部门不应被动应付,“被问题推着动”,而应主动应对,自觉“推着问题动”,有力有效解决问题,真正做到“马上办”“一次办”,为百姓及时排忧解难,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邵阳日报》2022年7月29日四版;湖南省报纸系统副刊优秀作品金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