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党报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 以邵阳日报社为例(作者王乐华)

地市党报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以邵阳日报社为例

王乐华

摘要:邵阳日报社成立了大兴调查研究工作专班,党组成员每人领取调查研究课题,放眼湖南全省报业发展全局,立足工作实际,通过与省内各地市兄弟党报互访互学、下沉一线调研、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召开座谈会交流等方式,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报业发展现状,查找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找准制约报业发展瓶颈,打通报业发展难点堵点,以求切实解决报业发展问题。

关键词:地市党报 地方党委 自媒体 困境 媒体融合

邵阳日报社是邵阳市委直属正处级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属财政预算定额补助自收自支单位,定编104人,实有在职员工131人,其中在编87人,正式聘用人员44人。另有离退休人员50人, 已划归社保统筹。在湖南省14个市州报社中,本社职工人数偏少,新闻出版量偏多。报社的机构设置分为三大块,即新闻采编、广告经营、后勤管理。

地市党报的主要经济来源分为三大块:财政拨款、报刊发行和自主创收。由于各地财政都比较困难,报社经营创收保运转的压力都比较大。除岳阳日报社、永州日报社、湘西团结报社是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外,其他10家地市党报都是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邵阳日报社是全省唯一一家财政预算定额补助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每年财政预算定额补助150万元,排在全省倒数第一,与周边有可比性的其他四个地市比较起来相差甚远(娄底日报社558.8万,张家界日报社1100万,怀化日报社 634万,湘西自治州团结报社2000万)。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关键还是要依靠党报自身宣传平台优势加强自主经营创收。当然,各报社自主经营创收的差别也很大,因为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成正比。以2022年全省各地市党报自主经营创收为例,排名前四的分别是:长沙晚报社2.6亿元,株洲日报社6000万元,常德日报社5000万元,湘潭日报社3800万。其他地市差距较大,1000万至2000万不等。邵阳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2022年报社实际实现自主经营创收1682万元(其中报纸广告收入1019万元,新媒体收入429万元,印刷收入105万元,小记协收入52万元,其他收入 77万元),全年三项加在一起,报社总收入为3877万元,收支基本平衡,勉强维持运转,略有亏损。

媒体生态 面临挑战

“愿我的存在对你有所帮助。”这是早些年《邵阳晚报》的形象广告语,很贴切很温暖,体现了媒体的职责与使命。一张报纸,如果到了“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境地,甚至沦为不痛不痒、无病呻吟的废纸,读者还会关注吗?更不用说主动订阅了。各地市党报是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是觉和人民的喉舌,也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最可靠、最便捷的平台,理应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幸福发挥积极作用、作出应有贡献。

新闻业是整个社会的晴雨表,充分反映社会各界的利益诉求,对社会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就好像气象台应该向老百姓报告明天是晴天还是下雨,是刮风还是打雷,以便指导人们的出行一样,主流媒体通过对各种事关重大公共利益的新闻事件的及时报道和深入分析,为人们解答其关心关注的社会问题,引导人们走上健康有序的生活轨道,从而完成新闻媒体“愿我的存在对你有所帮助”的职责与使命。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壮大,自媒体的急速生长,地市党报群体性处于困难、尴尬境地已是不争事实。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市场竞争力不足。尽管地方党委政府认同党报的事业属性,但因地市财政困难,地方党委越来越强调党报的产业属性,过高地估计党报在市场上的生存能力,把党报当作企业来办,财政不兜底,经营创收跟企业一样的缴税。

省级以上媒体同业竞争。省级以上同类媒体既有财政优势又有市场优势,还纷纷在地市建站设点,与地市党报争夺有限的政策支持和市场份额。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把这些省级媒体分支机构视为座上宾,在新闻业务及经济支持等各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如地方重要的节庆活动都由当地政府打包给了省级媒体。

自媒体急速生长。现在的舆论场上“人人都是麦克风”。与主流媒体 严格的纪律约束形成极大反差的是,自媒体借助雄厚的私有资本、灵活的经营机制,大打擦边球,致使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引导力、影响力受损,客观上造成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后果。

人才流失,人员老化。由于工作任务繁重,报社经常一个人当两三个人用,员工都很敬业,很勤奋,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收入虽然不是很低,但因为超负荷工作,压力太大,难以坚持。只要有机会跳槽,立马走人。业界流行一句话:在党报干过,到哪里都是人才。说的就是党报工作压力大,是一个人才历练的大熔炉,在这里可以锻炼出才能,但是,一旦翅膀硬了,有机会就飞了。大量人才的流失,致使用起人来捉襟见肘:艰难险重任务,落实不了;重大主题报道,无人接招;舆论监督,浅尝辄止;深度报道,无人问津……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情形在每个地市党报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此外,因经营面临困难,各地市党报走的都是减员增效的路子,因 此队伍欠账较多,特别是采编一线,员工严重老化。以邵阳日报社现有在编人员的年龄计算,全社平均年龄47.2岁,其中党组班子成员平均年龄56岁,新闻采编部门平均年龄44.6岁(45岁以上的一线记者编辑占1/2以上),夜班编辑部平均年龄49.8岁,印务公司平均年龄49.4岁,经营部门平均年龄40.4岁,远高于其他行业和单位职工的平均年龄。

想方设法 寻找出路

坚持内部脱困

面对种种尴尬处境,各地市党报首先从自身找原因,想方设法谋求出路、脱离困境。

加速媒体融合。近年来,邵阳日报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推动主力军挺进主战场,不断提高主流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除了办好传统纸媒《邵阳日报》和《邵阳晚报》外,报社在新媒体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2016年初率先建设邵阳新闻在线网站的基础上,又陆续建起了邵阳日报微信公众号、邵阳日报官方微博、移动新闻客户端云邵阳,形成了两报一网、两微一端融媒体矩阵,每天利用这六大发布平台对外发布新闻资讯。

在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过程中,报社不仅开发了基于延伸传统纸媒影响力的自身微信公号,还利用报社独有的专业技术力量把业务拓展到客户群,为其他客户单位建设、维护微信公号。邵阳日报社在移动新闻客户端的运营过程中,除了不断完善自身新闻客户端云邵阳、打造知名移动新闻发布平台之外,还利用云邵阳的超大容量打造政务、生活等分类服务平台,并为不同的目标客户建设专属宣传频道,如为卫健委系统建设的“健康邵阳频道”、为政法系统建设的“平安邵阳频道”、为残联建设的“文化助残频道”、为房地产行业建设的“楼市频道”等。这些举措提振了报人的发展信心,激发了报人干事创业的激情。

2021年开始,报社瞄准户外屏的大众传播潜力,成立邵阳日报社云屏传媒有限公司,进驻户外屏领域,目前已在市区公共场所安装阅报栏  100块、楼宇电子屏260块,形成了报、网、端、微、屏融合发展、立体宣传的新的传播格局。虽然在经营创收方面尚未看到“立竿见影”的功效,但在影响力、引导力、传播力、公信力等方面,已排在省内地市党报前列,并被评为“2022年度全国地方党媒融合创新优秀项目”。如今,云屏传媒有限公司的业务已经陆续向周边县市发展。

坚持“走转改”。地市党报的优势就是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新闻的源头活水始终在基层一线、始终在人民群众身边。地市党报是最基层的党媒,接地气的平台优势,使地市党报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鱼水关系,所以我们始终能够最先掌握第一手新闻素材。近年来,我们真心实意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通过“走、转、改”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新闻资讯,发挥贴近基层的空间优势去争取新闻报道的时间优势,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真正服务百姓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旗下各个宣传平台,把最鲜活的新闻产品奉献给广大读者,重新赢得读者、赢得市场。

用足人才优势。地市党报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集聚了一批年富力强、一专多能的专业人才。我们充分利用这批人才,挖掘潜能,做强平台,做实内容,继续维持比较专业、强势主流的宣传业态。

保持“空杯”状态。虽然人才队伍日趋老化,但我们绝不“病急乱投医”、盲目招兵买马扩充队伍,而是尽量控制人员规模,拦住垃圾人员的输入,保持“空杯”状态,一方面给引进人才预留足够的位置,另一方面让目前超负荷工作的优秀员工拿到相对高一点的收入。因为“粥”少,所以只能控制“僧”数。

争取党委政府扶持

面对种种困难处境,各地市党报作为各地市党委直属正处级公益性事业单位,除了自己想方设法谋求出路之外,要真正脱离困境,还需争取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

争取财政支持。不需要为求生存而把一流人才集中在创收一线,不需要花大量精力为生存打拼,有可靠的后勤保障,党报作为一支战斗队伍才可能尽锐出战,才可能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对党报来说,这才是她本来应该有的样子。经过调研,我们认为:一是争取增加财政固定拨款,让党报在正常发挥“执政工具”和意识形态阵地作用时有足够的底气;二是可以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对县市区宣传经费实行打包包干,规避因在具体宣传活动中牵涉到经费问题而触犯新闻纪律的风险;三是根据需要,增加临时性财政补助。

严控非主流媒体。马克 ·吐温曾说:“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互联网时代,真相之所以迟迟不肯见面,主要是主流媒体没有及时发声;而谣言之所以传播得风快,主要是非主流媒体没有底线。严控非主流媒体,不是地市党报自身能够做到的,要依靠各级党委政府支持。地市党委政府一方面要大力支持主流媒体,另一方面要严控非主流媒体。2023年,中央网信办发布了《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从13个方面对加强“自媒体”管理、压实网络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舆论生态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对于有效优化网络传播环境、净化“自媒体”生态,意义重大。

奋进新时代,传播新思想。地市党报专业化的新闻生产,有社会责任感和价值引领作用的新闻产品,依然是这个时代的必备品和稀缺品。地市党报一定要继续保持政治定力,恪守忠诚担当,发扬几十年来办报的优良传统,勇毅笃行主动作为,在导向优先、移动优先的前提下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关照主流,让主流声音影响主流人群,形成主流舆论,从而淹没杂音、不和谐音,还人民一个风清气正的朗朗乾坤。

(《城市党报研究》杂志2024年第1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