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报如何科学应对网络舆情
宁煜
今年5月8日,湖南发生患者打死医生的事件,引发国内外网络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网、凤凰网、腾讯网、中新网等诸多网络媒体以较大的篇幅对这一事件进行关注,然而,地方党报没有对这一事件主动发声。这种现象在全国比较普遍。面对网络舆情,一般都是政府网管部门主动应对,地方党报普遍呈现被动发声状态,没能积极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引导作用。近年来,应对舆情不力、不当的事情也时有发生。熟悉新闻传播规律的地方党报到底能否发挥积极作用,科学应对网络舆情呢?笔者认为,地方党报面对新媒体蓬勃发展的现状,应该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提高宣传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网络舆情泛滥地方党报为何缺位失声?
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舆情,为何众多地方党报不能在舆论引导场主动作为,出现缺位、失声现象?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不敢发声没底气
2015年12月20日11时40分,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凤凰社区恒泰裕工业园发生滑坡事故,造成数十人伤亡,这是深圳近年来发生的最大一起重大突发事件,也备受全国关注。在信息网络发达的当下,本地党报和电视台等所有媒体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集体失声,丢失了舆论主动权。
面对网络舆情,一些地方党报不敢发声,一方面是地方党委严格管理有纪律要求,另外一方面是自身不敢力呈自己观点,没有坚持真理的勇气,才会出现坚守新闻理想时没有底气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缺少与党委、政府负责人沟通的胆量、能力和技巧。很多地方党报擅长做好正面宣传,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如何抢占舆论高地,缺乏研究,也缺少应对的办法。在舆情泛滥的时刻,正是地方党报提升舆论影响力的最佳时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科学引导网络舆情。
二、不愿发声怕麻烦
地方党报不愿发声,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身怕麻烦,怕得罪人,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比如湖南某市火车站一个显著位置广告墙出现不符合规定的宣传标语,被网友传到网上后引发了国际舆论关注,虽然当地网管部门在8小时内科学处置平息了网络舆情,可是,当地党报对这一网络舆情没有任何反应,其实,党报记者为这一事件写个评论,正确引导一下,在一定程度上面会提升传播效果和党报的公信力。
在当今信息公开化、自媒体层出不穷的泛媒体时代,地方党报应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一方面,要听招呼,严守新闻宣传纪律,遇到吃不准的事件时要多向党委、政府主管领导请示汇报。另一方面,面对网络舆情要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多渠道发声,做好舆论引导,此外,还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能,敢于发现问题、反映问题、督促职能部门妥善处置。
三、被动发声虚应对
近年来引发网络舆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突发事件、热点事件,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或是担心媒体报道后添乱,不利于处置危机,不敢公布事件真相,或者公布时语焉不详、信息发布不慎重。地方党委、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中堵截的处置方法,客观上造成地方党报集体失语。因此,很多地方党报面对网络舆情选择发上级审核的通稿这一方式,被动发声应对舆情。而这种官方通稿,由于审核严格,造成了时效性差。
一般情况下,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往往公众口头传播信息的速度非常快。由于是口头传播,很多信息就失去了真实性,甚至有的竟变成了谣言,离事实的真实性越来越远,严重的还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比如贵州6.28瓮安事件,就是因为当地党委、政府没有科学的网络舆情处置办法,没有注意发挥当地党报舆论先行引导作用,造成重大事件发生。
今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时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要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地方党报作为一种社会公器,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满足公众的应知、欲知而未知的信息需求,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公众舆论,而网络舆情正是当前公众迫切希望知道的信息。如果地方党报长期在网络舆情面前失语,一定会影响党报的权威和公信力。舆情泛滥,说明广大人民群众对事件的关注度高,兴奋点强。党报就是要传播新近发生的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事件,在这个角度来说,地方党报有义务和责任科学应对网络舆情。
地方党报重视网络舆情、科学应对、大有可为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占比提升至90.1%,无线网络覆盖明显提升,网民Wi-Fi使用率达到91.8%。网络舆情也正以迅猛之势发展,当前引发的网络舆情多为突发事件、热点事件、不平事件等,地方党报作为沟通党委政府和百姓的桥梁,科学应对,发挥正确舆论引导的作用尤为重要。
一、掌握先机 及时发声
中国传媒大学的学者研究表明:网络舆情热点平均存活时间为16.8天,75%的重大新闻事件网络关注度在报道后的第2—4天最大,其黄金时间为48小时。科学应对网络舆情,就是要了解网络舆情特点、掌握先机、做到及时发声。
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谣言,也有流言蜚语,地方党报要掌握先机做到客观准确发声,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平息谣言稳定社会,另外一方面可以树立党报的舆论公信力,提升党报的影响力。
近年来,有不少地方党报在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中一方面严守纪律,一方面主动请缨,发挥党报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2010年,湖南省邵阳市城步县原县委书记吴艺珍腐败案,洞口县人民法院以其犯受贿罪一审判决有期徒刑13年,吴艺珍女儿在网上开博客鸣冤,称他父亲是清官,是典型的“被贪官”,并引经据典为父申冤,于此引起数百万网民的关注,其博客点击率也一路攀升,引发了较大的网络舆情。新京报、民主与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等媒体对该事件进行了关注与报道。这对当地党委、政府处置舆情带来挑战,地方党报如何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呢?邵阳日报副总编辑罗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选择了2010年4月7日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吴艺珍二审庭审现场开庭这一时机,现场采访,撰写了《情与法的较量》长篇通讯,列举吴艺珍的犯罪事实,吴利用职务便利,为请托人邵某、陈某、罗某、杨某、刘某、陈某等个人或所在单位谋取利益,收受贿赂共计人民币121万元很有说服力,有力地回击了其女儿网上宣传“被贪官”的不实之词。文章在《邵阳日报》发表后,这一场震惊全国的网络舆情出现逆转,网友迅速在网络吐槽,唾骂“贪官可耻”。事实表明地方党报及时发声,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会起到了良好作用。
掌握先机、把握发声时机是地方党报科学面对网络舆情的必要手段,不能听任舆论发酵后再发声,否则就可能出现重大负面舆情。
二、多矩阵快传播 构建舆论云场
地方党报应对网络舆情,一定要重视多矩阵传播,全方位占领舆论高地,发挥党报引导舆论的综合影响力。近年来,地方党报大多数都成立了新媒体部,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建设了网站,一些地方党报办的新媒体影响力在当地点击量处于数一数二的龙头地位,如果加强对新媒体矩阵运用,就可能形成舆论云场。
网络如今已经成了民意的表达平台,不少地方党报针对网民对一些不平事件的网络表达和诉求,做了有益的尝试。邵阳日报社2016年开始每一周安排新媒体部在《邵阳日报》第五版开辟了《网上舆情》专版,对网民的投诉进行解答。如2016年2月4日该报《网上舆情》刊发了8条稿件,内容涉及湖北农民工年底工资没有着落,求助无门的热点事件,还有健身器械场地被霸占,运渣车轧坏露面、汽车西站乱搭大棚现象,民房大量储存烟花爆竹等事件。网民投诉后,该报安排记者专门采访有关部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舆情得到正确引导。如网友投诉称武冈市邓家铺镇烟花爆竹储存影响公众安全,记者将情况通报武冈市安监部门后,该局立即收缴了超量储存的烟花爆竹,并在全市范围开展了安全生产领域的春雷行动,彻底清除安全隐患。据不完全统计,该报开辟《网上舆情》短短5个月,刊发了群众关注的网络投诉问题57个,件件都有回音,52个问题得到妥善解决。邵阳日报社的这一报网互动、构建舆论阵地矩相的实践表明,地方党报应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解决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必须坚持记者介入,促进问题的推进、解决,才是真正的舆论“引导”方法。
地方党报应对网络舆情,既要充分了解新媒体特点,又要注重党报权威解读,发挥党报记者在沟通党委、政府中的桥梁作用,同时还要防止被少数既得益者利用。
日本大地震核泄露事件中,一些网络媒体、微博散布谣言,全国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出现恶性抢盐风波。邵阳一些盐商更是推波助澜,城区短时间盐价猛增。邵阳日报掌握这一情况后,安排记者采访盐业公司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发现这是一则别用用心的谣言。于是,该报发挥了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迅速的特点,通过邵阳日报官方网络、微博微信刊发了《食盐涨价纯属谣言》的消息,网上谣言瞬时消失。第二天,邵阳日报、晚报在显著位置刊发了消息后,迅速平息了抢盐风波。地方党报运用新媒体和传统纸媒构建舆论云场,有利于控制负面舆情,疏导网民过激行为。
在灾难性事件面前,不少地方媒体裹足不前,一是担心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思想有顾虑,二是怕处置不当被领导批评。2011年9月9日下午 15时20分,湖南省邵阳县塘田市镇夫夷水向茶村地段发生沉船事故,引发央视、凤凰网等国内外众多媒体关注,网络舆情十分复杂。围绕到底死了多少人这一问题,一些网友恶搞,运用斜角度拍摄尸体的做法,把照片传到网上,引发了众多网民对政府公告宣传的死亡人数不信任的网络舆情。针对这一现状,邵阳日报第一时间安排记者去现场了解情况,一是通过正常角度拍摄照片,二是采访目击者,三是采访学校教师,核实每一个细节,地方党报顺势成了权威的舆论发布者。在取得上级支持的情况下,该报采用微博、网络、报纸权威的舆论阵地,取得矩阵相传播效果,很快平息了谣言,这一做法,既获得了党委政府的好评,又收到网友的点赞。
三、科学研判舆情建立预警机制
网络已经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并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地方党报面对全新的网络平台与舆论环境,要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的特点,把握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维护社会稳定。
国内一些学者研究称,网络平台汇聚形成的网络舆论就具有参与性、互动性、草根性、迅捷性、监督性、叛逆性、冲击性等特征。地方党报如果不能正确分析评判,可能出现面对舆情缺位、失语的被动局面,出现公众信任危机。笔者认为地方党报要想科学评判舆情,地方党报要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预警机制。
每一项重大的突发事件,“舆情”都存在萌芽状态,由专人负责对网络舆情进行预警监测,所谓“发现在早,处置在小”。这样对于争取时间、争取主动引导具有重要作用。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环节,技术层面已经不存在问题。只要建立预警机制,就可能得到正确引导。国内一些地方党报在处置网络舆情中科学研判舆情,建立了预警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浙江省慈溪市体艺幼儿园的部分家长怀疑该园的食用油有问题,很可能是“地沟油”,随后分别把孩子送到医院去检查,结果发现有 200个孩子均患有“肠淋巴结肿大”的情况,一时传言四起,孩子的家长也情绪激动。当地党报《慈溪日报》访此事的记者通过报社主动向慈溪市政府汇报,建议政府主动发布权威信息,以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在事件还没有引发舆论发酵之前,该报在近10天的时间内,坚持每天发表一篇消息,就事件的最新进展进行追踪。正是由于该报建立预警机制,以“先声夺人”的主动姿态积极介入,才最终逐渐平息事态,让舆论逐步恢复到和谐平稳的状态。境外媒体也只能根据当地媒体提供的信息从正面的角度报道此事,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面对网络舆情,《宁波日报》也建立了“记者一编辑—部主任一值班总编—编委会一记者”的线性模式。以保持信息的快速有效传递,该报让突发事件报道的策划机制、预警更为完善。
建立健全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和回应机制,加强重大政务舆情回应督办工作,开展效果评估,确保地方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及社会热点事件时不失声、不缺位,是新时期地方党报值得研究的课题。
(《中国报业》杂志201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