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组深度报道的修改看重大主题报道创新
罗础
摘要:深度报道是对重要社会问题与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报道。如何全面、真实、准确、系统、有始有终地反映事物的来龙去脉,对事物的本质作理性的揭示,写得富有时代感,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策划 创优 出精品
深度报道作为一种重要的报道方式,可分为组合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等。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题材、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多次、连续的报道,各条报道之间没有外在的时态连续,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多个独立报道集合在同一主题思想下,以求对新闻事实作比较系统、全面、有一定深度的报道。
2012年12月17日至25日,《邵阳日报》连续4天刊登笔者采写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新邵县酿溪镇党委的一组系列报道。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将《创先争优——充满勃勃生机》这一重大新闻主题以鲜活的事实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引起强烈反响。此文并获湖南省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三等奖、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三等奖。写一篇获新闻奖的作品难,写一组获新闻奖的深度报道更难。在采写主题重大、指导性强的深度报道中,如何精心打磨成精品?力求做到:
注重深入采访,挖掘鲜活素材,
拓展深度与广度,增强深度报道的影响力
采写重大主题系列报道,不仅要明确采写系列报道的目的,更要懂得采写报道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激励自己深入采访,深入挖掘,千方百计地掌握大量的、鲜活的、典型的素材,拓展深度与广度,增强深度报道的影响力。
采写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新邵县酿溪镇党委的报道,是邵阳市委组织部统一组织的集中采访活动。报社、电视及网络媒体记者组团共同采访。采访时,首先听取酿溪镇党委的情况介绍,对该镇整个创先争优活动有了一个粗浅的印象。由于是组团采访,报社记者与电视记者采访报道各有侧重,纸质媒体报道新闻需要翔实的新闻事实,采用生动的文字表达;而电视媒体靠镜头抓拍现场,运用生动的图像展现。这样,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媒体记者同时采访一个典型,往往顾此失彼,难以相互照应,加之是指定的硬性任务,点多、线长、面广、时间紧,因而笔者除了拿到一些汇报材料外,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走了一圈之后,并没有掌握核心的、鲜活的材料。
笔者开始对创先争优这一典型的采访并不是很上心。因为习惯性地认为,这类重大主题报道,要想写出“花”来,谈何容易。更何况,这是邵阳市委组织部统一组织集中采访的“规定动作”,根据对方提供的现成材料,随便拼凑一篇稿件是可以应付的。再说,读者也不一定会喜欢看这样的东西。同时,领导看中的,是稿件发没发,发多少字,发什么位置而已。正因为开始抱着这种心态,在采访中没有多少动力,写起稿子来也就没有多少压力,更谈不上创新写优稿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时写这组系列报道的初稿,只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材料东拼西凑。原来初稿的标题:系列报道之一《奏响加快酿溪科学发展和谐曲》写总的情况,系列报道之二《经济发展唱大风,打造县域经济领航器》写经济发展情况,系列报道之三《民生事业扬高调,惠及城乡居民暖心窝》写民生情况,系列报道之四《社会稳定谱好曲,构建平安和谐新局面》着重写社会管理情况。全文说教的多,新闻事实少。如果按照这样的稿子见报的话,显得平淡、缺少张力,没有体现出新闻传播的核心价值。
新邵县酿溪镇党委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系邵阳市12个县市区136个乡镇唯一的一面旗帜。这组系列报道写好后,笔者首先对初稿进行通读,觉得空洞洞、干瘪瘪的,的确感到写得太粗糙。是啊,自己写的稿子,自己看后不满意,岂能打动广大读者如果这样滥竽充数图完成任务,岂不浪费这一重大题材!于是,笔者对初稿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对现成的材料进行了梳理,找出问题症结:这主要是采访不扎实所致。重新调整思路,修改报道方案,深入到被采访单位召开座谈会,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同时,下农村、走企业、进社区、访民情、摸实情。通过深入挖掘,广泛收集,掌握了大量鲜活的新闻素材后,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并从系列报道的表现形式方面力求创新。然后,围绕酿溪镇党委创先争优这个主题,分四篇来写,重新制作了标题,系列之一《创先争优——充满勃勃生机》,系列之二《铿锵脚步——实现跨越发展》,系列之三《以人为本——书写民生乐章》,系列之四《创新机制——构建幸福家园》。这一组四篇报道经过反复斟酌修改之后,紧紧围绕争先创优这个报道主题,像一根红线贯穿全文始末,既总揽全局,又各具特色。同时,使每一篇报道都有一种内在的特殊性,体现出别致的写作风格。使主题更加突出,观点更加鲜明,表现形式更加新颖。
采写这一组系列报道的成功经验是:如果拿着被采访单位提供的材料拼凑,只能是就材料写材料,这样写不出优稿来。要想把系列报道写得出彩、出新,就必须用“双脚”采新闻,用“诚心”听民声。通过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现场采访,零距离与群众接触,多方位、多角度挖掘出鲜活的素材,这样才能推出主题重大、思想厚重、反映时代精神,有深度、有厚度、有情感、有影响的深度报道。
注重立意新颖,巧妙制作标题,
突出内涵与特征,增强深度报道的吸引力
采写重大主题的系列报道,在深入采访掌握大量鲜活素材的基础上,还得在写作技巧上下功夫,需要整体谋划,统筹兼顾,承上启下,自成一体,注重立意新颖,巧妙制作标题,突出内涵与特征,增强深度报道的吸引力。
采写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新邵酿溪镇党委这样的典型,仅靠集中采访掌握的“通稿”材料是不够的,缺乏结构性创新和独家原创
新闻素材,从报道内容到报道模式容易出现雷同化现象,导致宣传报道的贴近性和影响力受损。因此,采写这样重大主题的系列报道,尽管是“规定动作”,也要充分发挥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增强创优意识,从纸质媒体的实情出发,做到把“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采写的作品出彩。
俗话说得好“题好文一半”。标题是文章内容的浓缩、概括和提炼。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厚报时代”,读者对新闻的选择,首先是通过浏览标题来实现的。因为标题不但能简明扼要地介绍新闻内容,而且能够代表作者的写作技艺与水平。特别是系列报道,虽说是由单篇组成,但按照参评新闻奖的标准每篇限定2000字以内,每篇所占的版面不少,如果每一篇只定一个主标题,文内没有小标题,那么,全文黑压压的一大片,是很难吸引读者看下去的。只有制作几个别致、醒目的小标题插入文内,将每篇长文化整为零,这样,创新的目的,实质上就是变起花样让读者产生阅读欲望,吸引读者眼球。当然,制作文内的小标题,要求字数大致相同,不能长长短短,不统一,不规范。每个单篇的主标题或是文内的小标题,力求题要对文,文要对题,上下连贯,富有哲理。
来自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新邵酿溪镇党委系列报道之一 《创先争优——充满勃勃生机》,原稿写争先创优给镇里带来的变化,主要是从镇党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紧扣自身实际,突出科学发展主题,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保障发展民生权利、提高基层党建水平等四个方面如何开展创先争优以及创先争优的前后对比变化。而修改后的见报稿,文内制作《舞活龙头——打造一流班子》《锤炼作风——建设一流队伍》《强基固本——争创一流业绩》3个小标题,分别阐述了农村党建、非公企业党建、社区党建等方面如何创先争优的具体作法。
来自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新邵酿溪镇党委系列报道之二 《铿锵脚步——实现跨越发展》,原稿着重表现的是镇党委立足区位优势、基础优势和发展元素活跃的活力优势,审时度势,确定了“项目活镇、工业强镇、兴农稳镇、开发靓镇”的酿溪发展新思路。而修改后的稿件,则着重表现的是做法。文内制作《招商引资——依托项目拉动》《搞活财源——大力发展工业》《扩容提质——酿溪展现新貌》3个小标题,分别从招商引资、财源建设以及城镇建设三个方面,突出重点项目拉动镇域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
来自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新邵酿溪镇党委系列报道之三 《以人为本——书写民生乐章》,原稿主要是围绕镇党委、政府坚持以“改善民生,服务民众”为宗旨,重点办好惠民实事,全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切实维护好、巩固好、发展好城乡居民的根本利益。选用的材料简单,没有深度。而修改后的稿件,文内制作《心系群众——畅通民情通道》《情倾群众——扶贫帮困解困》《致富群众——提高幸福指数》3个小标题,分别选用了帮助贫困户罗四梅发家致富、镇农业队搬迁以及石背垅打井等生动事例,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这个主题,展示了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了群众。
来自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新邵酿溪镇党委系列报道之四 《创新机制——构建幸福家园》,原稿写的是社会管理,通过社会管理创新,老百姓过幸福的生活。选择的材料主要是酿溪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党委、政府如何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加快酿溪科学发展的生命工程来狠抓落实,突出的是保平安促和谐。而修改后的稿件,文内制作《卓越追求——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创新主题活动》《勇于担责——创新服务理念》3个小标题,分别通过更新服务理念、创新社会管理、开展主题活动,来深刻阐述镇党委着力打造平安、幸福、和谐酿溪,为百姓提供安定、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
注重精雕细刻,选用典型事例,
展现细节与场景,提升深度报道的感染力
采写系列报道,不能因为是“规定动作”时间紧而降低质量标准,也不能因为有现成材料而照抄照搬,更不能因是活动中被表彰的典型易过时而应付了事。因此,只有在深入实际采访过程中增强主动性和时代性,积极主动地用眼观察,用心发现,用脑思考,用新闻事实说话,创新报道方式,精雕细刻,选用典型事例,展现细节与场景,提升深度报道的感染力。
的确,采写这组系列报道的初稿太粗糙,后来通过回头细看,初稿不仅内容面面俱到,主题不突出,写法也较陈旧。就整组系列报道而言,出现“三多三少”:背景材料多,总结材料多,空话套话多;新鲜材料少,典型事例少,情节细节少。说白了,大都是现成资料的引用,纯粹是一种华而不实的赞歌。相反,修改后的稿件,通过巧妙的布局谋篇和展现细节与场景,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模式,突出了有效的事实信息,通过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等手段,更加体现了“三贴近”原则,实现了硬新闻软着陆,也突破了过去“灌输式”“歌颂式”的套路,用典型的故事、真实的场景、群众的语言、细腻的笔触,从不同侧面报道酿溪群众心声、乡村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把大主题、大题材新闻做实、做深、做新,提升了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修改后的这组系列报道与原稿相比有了深度,更加准确地挖掘出创先争优的内涵,多角度多侧面报道了酿溪镇党委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先争优,强基固本,在农村党建、非公企业党建、社区党建上取得的丰硕成果。例如,通过狠抓基层党建出现城区变新、环境变美、街道变畅、百姓变富“四大变化”;通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产业化,全镇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竞争优势不断凸显;通过开展“民情直通联系网”活动,建立便民联系卡,公开镇领导电话号码,设立民情信息箱,建好便民服务中心,实行党政领导接访日制度等,真正做到零距离接触,零距离沟通,零距离办事;通过党员干部建立联系户,让群众的“盼”成为干部心中的“愿”;让群众的“难”,成为干部心中的“痛”,促使干部“沉”下去,工作作风“升”上来。见报稿中选用的驻村干部帮石背村打井解决人畜饮用水难题、给酿溪社区架设路灯解决“城里黑”、为45家新型企业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等一桩桩一件件生动感人的故事,就是在后续采访中抓到的活鱼。这组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充分说明典型事例一定要来源于老百姓身边的事例,也只有真实生动的事例,才能感动读者,令读者折服。这些从老百姓自己口中讲出来的典型事例,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让读者觉得可近、可亲、可信。
修改后的这组系列报道把酿溪镇党委最具特色的和最新精神的创先争优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介绍出来了,点面结合,有深度有厚度,起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同时又高屋建瓴,主题深刻,内容翔实,论述精到,实现了宏面性与思想性的高位融合。多层次、综合性地把握创先争优和一个基层的密切联系,探索时代的精神面貌,从而展现出更加深层次的指导意义。应该说,这组系列报道在党报重大主题的宣传上有了突破,为地方党报如何进行系列报道的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国记者》杂志2014年第5期;湖南新闻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