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记忆收藏匣

我六七岁开始看小人书,后来是《少年文艺》《小溪流》,再后来是一切能到手的书与报,《西游记》更是读了一遍又一遍。

我不记得初见《邵阳日报》是哪一年,可以确定的是自1987年开始,她曾无数次滋养我的心灵。应该是1994年,我开始向她投稿。1995年前后,我第一次收到“发稿信笺”,是石擎岳老师寄来的。很遗憾的是,手头那份刊载我的“处女作”的样报已遗失。后来,我陆续收到过刘鹏老师、李日新老师寄来的“发稿信笺”。那些信笺多已湮没在岁月长河里,有几封夹在杂记本里,得以保存至今。信纸薄,岁月的印痕深深。前些日子打开,哪怕打开信笺的手再轻,有三张还是于折痕处裂开……放下信笺,叹息,这么久了吗?岁月何其匆匆呀!

2023年伊始,十余年不曾投稿的我,又一次开启了投稿模式,幸运的是,《邵阳日报》再次接纳了我。闲暇时,整理样稿册,发现业余作文的我,样稿册也如此业余,少收集了不少的样报。2023年底的一个下午,心怀忐忑的我,联系到素未谋面的刘振华老师,提出想到报社收集旧稿。稍后,刘振华老师极其热心地引我到报社的阅览室。在这里,我翻阅起旧时光。

边角泛黄、有些脆的报纸,如同泛黄的岁月翻滚而来。我两手并用,轻手轻脚,眼睛飞速扫描,许多熟悉的作者老师名字呈现眼前,许多久远的记忆在脑海里蹦蹦跳跳。一番找寻,时间有限,所得不多。所幸在1996年《邵阳日报》合订本里,找到了《想象春风》,这是我写成的第一首小诗呀,也是刊发的第一首诗。彼时,我正有一些纠结与困惑。这首诗的完成,让我走出了迷惑,还让我摸到了诗歌创作的门槛。

又找到了诗歌《思念是一枚弯月》。月常伴我,也一样陪伴远方的闺蜜。这一篇写成前,已酝酿了两三个年头,一次次构思,却一直无从下手。直到某个夜晚,于回家的路上,脚下是路,头顶一弯眉毛似的弯月,灵感不期而至。我飞奔回家,一气呵成。

还找到了《井》。写井的时候,我正在月子里。多少思绪,多少感悟,多少期待,于笔下延伸……

许多记忆扑面而来,以为记得的,其实浅薄,以为忘记的,不过是埋藏在记忆的深处,只等你以匹配的钥匙,打开那扇记忆之门。走过路过,总有印记,经过历过,总有印痕。你看,它们如此清晰,又如此厚重。在此时此刻,《邵阳日报》仿佛成了我的记忆收藏匣。

归家,掩下澎湃心潮,于静夜里,细读几十年来的风雨兼程,日月轮转。

感谢《邵阳日报》,一直给我以平台。感恩《邵阳日报》,一直给我以机会。《邵阳日报》亦师亦友,伴我成长。而我,将见证《邵阳日报》日益茁壮,走向辉煌。

(范容,任职于市中医医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