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压”更须有“保”(作者 羊长发)

有“压”更须有“保”

作者 羊长发

最近到基层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发现一些地方对项目建设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很多关键项目甚至民生项目的建设进展缓慢或停滞不前,有的成了“半拉子工程”。究其原因,是“现在要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压缩政府投融资项目,没有钱来搞建设了,所以干脆将项目停了。”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一环。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禁止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也不再唯GDP增长论英雄,地方政府通过大规模举债融资推动建设、发展经济的老路行不通了,很多不切实际的政府投融资项目,都成了清理对象。于是,一些地方为防范风险,避免产生新的政府债务,纷纷对政府投融资项目直接“叫停”。

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没有项目一切都是空谈,更无法实现“稳增长”。从我国国情来说,政府类投融资项目是非常必要的,是指引方向的。因此,对于关键项目、民生项目、重点产业项目,各级政府仍须高度重视,仍应把抓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要务,及时调整布局,引导投资转向,确保以足够的投资强度,推动项目建设,实现“稳增长”目标。

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叫停政府无序举债,并不等于停止搞建设,也不是对政府举债全面实行“一刀切”。如扶贫、环保、农村公路建设等,中央都采取了一系列稳投资的措施,我们要认真分析,准确领会,厘清模糊认识。弄清楚哪些项目应该继续搞,哪些项目应该调整,哪些项目应该“叫停”,哪些项目应该新增,做到有退有进、有压有保。要坚决压缩那些寅吃卯粮的工程,重点保障中央和省级确定的重大项目,确保“三大攻坚战”协调推进;坚决停止建设不切实际的大马路、大广场、大绿地、大园区等,确保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兑现承诺;下马一批不能形成对应资产的项目,新上一批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建设和实体经济项目,使项目建设力度不减、热度不降。从而不断做强项目要素支撑,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持续动力。

(《邵阳日报》 2018年11月23日四版;获2018年度湖南新闻奖三等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