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 流

1990年初秋时节的一个下午,我平生第一次去位于城西樟树垅的邵阳日报社送稿。

我走进报社时,碰巧遇到一位细挑高个的编辑老师从家属区内走出。看他挺和善,我就紧跟其后上了办公楼。他转过头来,笑眯眯地问:“找谁?”我说:“送篇稿子。”“什么样的稿?拿出来给我看看。”说着,他便领我进了编辑室。他坐下来,极认真地看过我的那篇稿子,鼓励我说:“你是工厂的业余作者,写得还不错,很有工厂气息。”然后,他拿出一支铅笔,在我那稿子上画了几笔,并加了一些词语,递给我说:“你再看看。”我接过稿子,修改过的地方,显然紧凑了许多,而且添色不少。然后,他递给我一张名片,说:“你将稿子拿回去再誊抄一篇,寄给我就是。”就这样,我认识了编辑刘鹏老师。不久,我的短篇小说处女作《师徒》就发表在《邵阳日报》副刊上。之后,刘鹏老师还编发了我的《押车》《战友》等文学作品。其中,《战友》后还以《怕游桂林》为题发表于1995年《中国青年》杂志第4期,并获得该杂志社举办的全国征文活动一等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那时候,我所在的湖南省汽车制造厂经济效益很好,这家大厂每个车间、科室都订了《邵阳日报》。《邵阳日报》,我每期必读,不断从中汲取营养。那时,工厂保卫科科长是一位从部队转业的正团级干部。他发扬部队的光荣传统,始终秉持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工厂服务。于是,我写了一篇通讯《工厂需要这样的好干部》。在厂报发表后,我抄录一份送至邵阳日报社。在政教部办公室,我见到了一位留着寸头、长相帅气的年轻小伙子正坐在办公桌前编稿,我就把稿子交给了他。他看了看稿子,简短地说:“你把稿子留这里吧,我们会处理的。”不久后,这篇通讯在《邵阳日报》第二版头条发出,而且标题也改得很有新意。之后,这位编辑老师又编发了一篇我写我父亲的通讯:《默默耕耘三十年——记邵阳市炭黑厂科技工作者肖源贵》。那时的《邵阳日报》虽是四开小报,但通讯员队伍遍布邵阳市各县市区。我能在二版连上两个头条,使我很受鼓舞和鞭策。事后,我才打听到这位编辑老师叫黄颂明,是刚从湘潭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

1993年7月中旬,厂里请来了邵阳日报社政教部主任肖士尧、经济部资深记者罗础、资深摄影记者杨民贵,给职工讲授新闻课。我也有幸被工厂选派前往参加。三位老师结合自己写稿和新闻摄影的经验,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使我受益匪浅。当时我还在工厂的保卫部门工作,于是写了一篇关于保卫工作方面的新闻稿,交给肖士尧老师。肖士尧老师看了后说:“你这个写得不错,但要在报上作新闻发,还得好好改一改。不能写成既不是消息,又不是通讯……”在他的指点下,我做了修改后,在1993年8月3日的《邵阳日报》显著位置登了出来。稿子发表后,我受到了厂领导的表扬。厂领导鼓励我说:“没有白培训,多学习多写作今后会更有收获。”

这以后,我经常在《邵阳日报》上发表新闻作品和文艺作品。对每一位编辑老师认真修改过的文章,我每次都是认真研读,并与原稿仔细对比,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

正是因为有《邵阳日报》这些编辑老师的帮助、引导和指点,我的写作水平大有长进。近30年来,我先后在全国数百种报刊上发表各类新闻及文学作品1600多篇,先后获全国各种征文奖30多个。1997年,我顺利加入湖南省作家协会。我曾获得“湖南省青年自学成才奖”,还先后获得“邵阳市十大杰出青年”“邵阳市劳动模范”“邵阳好人”等荣誉称号。此外,我还出版了《人生何处不起飞》《似水流年》两本书。

我的这些成绩和荣誉的取得,都有《邵阳日报》的一份功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