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岁月

2001年,我18岁,正值青春年华,担任学校文学社社长,肩负着编辑社报的重任。那年,我们精心准备的文章遭遇了印刷难题。西外街的印刷厂因转型升级而不再对外承接业务。我们四处奔波,却处处碰壁,那些凝聚着汗水与智慧的文章似乎注定无法变成铅字。焦虑与无奈交织,我们的心情跌入了谷底。

就在这时,一位老师建议我们去邵阳日报社试试。带着一线希望,我们来到了金家路的邵阳日报社。在一楼,李定明叔叔用他那温暖的笑容和一杯热茶迎接了我们。他耐心地听我们诉说困境,然后说:“虽然你们的印量不大,印刷成本较高,但我会尽力帮助你们。”接着,我们怀着感激的心情,直奔二楼去找编辑讨论排版的事情。

在那里,我们遇到了聂荣华老师,他的热情如同夏日的阳光。在他的引荐下,编辑们不仅答应了我们的请求,更给予了我们宝贵的指导和鼓励。社报如期印出,我将第一份带着墨香的报纸送给了李定明叔叔。他的话语如同春风:“小伙子,你们的文学报很有潜力。如果下次还需要印刷,随时欢迎。”

我们把社报送给了在报社遇到的每一个领导和老师。聂荣华老师再次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细致地指导我如何将文章写得更精炼。就在这时,肖祥海老师走了进来。他认真地阅读了我们的文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的话语,如同种子,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胸中有块垒,才能笔底起波澜。写作就是要多看多写……”

肖祥海老师不仅收下了我们的报纸,还慷慨地赠送了我一本他的著作《登攀的足迹》,并为我签了名。在《邵阳日报》编辑老师们的关怀和指导下,我不仅学会了写作,更知道了要培养精益求精的精神。

2002年春天,我有幸邀请到邵阳日报社的邓杰老师为我们进行文学讲座。他的《红丘陵,我的母亲》这一篇文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学的力量。从那时起,我爱上了写散文。我的散文也在《邵阳日报》上得到了发表,这极大地鼓舞了我的写作兴趣。报社的邱刃、卢学义、董雁、贺旭艳、曾世国等领导和老师,都对我的写作进行过精心指导和修改。我的作品陆续在各大报刊和文学杂志上发表。我知道,我的每一次成功都离不开《邵阳日报》编辑老师们的支持和鼓励。

后来,我在《登攀的足迹》的影响下步入了新闻行业。如今,我又进入了高职院校,成了一名大学语文教师。一路走来,《邵阳日报》编辑老师们热情关怀和鼓励支持,如同一股股暖流,温暖了我的人生。在此,我想对他们说一声:谢谢你们,是你们让我的青春岁月丰富多彩。

(于彪,任职于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