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我接到一通电话:“小管,你征订的《邵阳日报》和《邵阳晚报》月底就到期了,还继续征订吗?”
“征订的,明天我就缴费。”我说。
去年7月1日是女儿10岁生日,我想送女儿一个不一样的礼物,于是拨打了订报热线。当日下午,投递员就将《邵阳日报》和《邵阳晚报》送到住宅小区。我是这个小区第一个征订报刊的。我将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纸送给女儿时,她惊喜地睁大眼睛,啧啧地称赞:“爸爸就是有心意和新意,这个礼物有‘分量’,可比妈妈送的红裙子有‘价值’……”其实,我只不过是“故技重施”。
1983年出生的我,比《邵阳日报》虚长一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是看着《邵阳日报》长大的。
我在村小读三年级时,要学习写作文。爷爷说,他有办法能弄到作文书。爷爷到后山捡了很多竹枝,把它们编织成扫帚,卖给学校后,就向校长“讨”一叠“过时”的《邵阳日报》等报刊杂志。待我回家,他就把这一叠“作文书”交给我,要我认真地看上面的文章。然后,他抽出一张报纸,将我的教科书“包”起来。
看着爷爷用报纸精心“装饰”的书,我不敢怠慢了,读书就刻苦起来。报纸成了语文书新的封面,一瞧,上面刊载了一幅漫画《挖井》。看着漫画,我陷入了沉思,挖井人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只因缺少最后的一锹之劳,结果功败垂成。学习如同挖井,只有“深挖”不止,才能挖出“水”来。锲而不舍地坚持努力,才能获得成功。我的心灵受到震撼,不知道报纸上原来有这么深刻有趣的知识。于是,我拿起其余的报纸,仔细地读起来。副刊上的文章,成了我写作的范文。我有时拿笔将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下来,有时把整篇文章剪贴下来,全部倒背如流。学习成绩有了进步,老师就奖励本子和笔,我却请求老师把奖品换成报纸。老师当即答应,并说以后要想看报,随时来办公室。后来老师还在讲台上念我的作文,说我写的句子优美生动。我在师范读书时,在《邵阳晚报》发表了处女作诗歌《乡村三月》,是班里第一个发表文章的。
2011年,我28岁,老大不小了,早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年初,经媒婆介绍,我与同镇的一个姑娘相识,谈起了恋爱,心想年底可以结婚。我们当地的农村婚嫁习俗,男方要给女方买“三金一钻”,另外还要几万元的彩礼钱。我的家境差,父亲早逝,是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和弟弟拉扯大。我参加工作时间短,月工资低,仅仅能凑够钱买“三金一钻”,彩礼钱实在凑不出来。媒婆硬着头皮去我的准岳父家,说明我的处境,看看彩礼钱能不能宽限些时日,先把婚事定下来。可巧,那年我有一篇散文《牵着母亲的手》在《邵阳晚报》上发表。我把文章收藏在QQ日志上。女友看了我的QQ动态后,把我的文章给准岳父看了。媒婆嗫嚅地说明来意,正担心被数落,不曾想,准岳父大手一挥,爽快地说:“什么彩礼不彩礼的,免了吧。看不出来这小子还有点才气,这么孝顺,这篇文章就顶了!”
还记得我参加工作后,第一次走进学校阅览室,我就遇到了《邵阳日报》,读后备感亲切。尤其是“教育”版,这些文章大多是写一线教师的,读起来有很强的代入感。于我而言,这是对初为人师的我的引领和帮助,激励着我向这些优秀的教育者学习。去年,邵阳日报社和邵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举办了第一届“关心下一代,教育好孩子”有奖征文活动。我投了一篇《蒋老师的“金句”》,获得了优秀奖,这让我受宠若惊。
一份报纸,一份陪伴。纸短情长,感恩有你!
(管叶平,任职于武冈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