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传统 传递温暖

一份什么样的报纸,被亲切地称为“邵阳人生活的百科全书”和“全面了解邵阳的一个窗口”?

她传播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始终是我们身边的好朋友;她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为每一个平凡的你我鼓与呼!她就是与我每日相伴的《邵阳日报》!

参加工作以来,读《邵阳日报》是我每日的功课。毫不自夸地说,就是在资讯来源渠道多样化和电子阅读泛化的今天,只要在家,我都会利用晚上时间把包括《邵阳日报》在内的各级党报浏览一遍。

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于《邵阳日报》而言,我只是一名普通读者。平生第一次向她投稿是在1996年6月。当时我正任教初中毕业班,有感于面临升学考试的学生的不容易,于是写了一篇教育随笔《善待毕业生》,没想到“一发”就中。从此,我投稿的积极性高涨,逐渐成了《邵阳日报》的铁杆通讯员,发稿由少而多,最多的一年超过了50篇,内容由新闻扩展到言论、散文等。曾有好几年,因为发稿数量多而有幸被评为优秀通讯员。2004年,当时县里的内部报纸恢复出版,需要增加工作人员。我因在《邵阳日报》等媒体发了一些“小豆腐块”而得到举荐,顺利进入编辑部工作。这完全离不开《邵阳日报》的树人之功。

相伴多年,我敬重编辑老师用稿唯质是取的职业操守。虽然编辑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立心公道、认文不认人的高尚职业操守一直在传承着。说实话,尽管投稿多年,但《邵阳日报》的大多数编辑老师对我来说也只是“熟悉的陌生人”而已,与他们的交往也仅限于电话和微信联系。但我深知,牢守文衡的他们从不会埋没真正的好稿子。

相伴多年,我感恩编辑老师对作者的关爱与尊重。一直以来,《邵阳日报》的编辑老师特别是副刊编辑老师,始终赓续一种传统,传递一种温暖,即每发表作者的稿件后,都会及时给作者寄送样报。每每收到这样的来信,我总觉得收到的不只是一个好消息,更是一份浓浓的关爱与可贵的尊重!

四十年,正青春。《邵阳日报》始终无愧于她的身份和重任。《邵阳日报》惠我良多,无以为报,在此祝愿她踔厉奋发,再展宏图。我将继续陪伴《邵阳日报》一同走进岁月深处,认真读报,精心撰稿,为她跻身国内一流地市级党报贡献绵薄之力。

(杨能广,任职于新邵县融媒体中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