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石世桢老师发给我一张1987年4月8日《邵阳日报》的照片。这期四开报纸上刊登了我的一篇文章《交友不必求全》,那是我第一篇见诸报端的文章。看到那张已经泛黄的《邵阳日报》,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细细想来,我与《邵阳日报》结缘近四十年,最初是她的读者,后来成了她的作者。
1988年12月8日,刘鹏老师在“双清”副刊编发了我的小小说《别了,白马王子》,几百字的篇幅,真正的“豆腐块”。我拿到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样报时,兴奋异常,心里像是喝了蜜似的。我上中学时爱好文学,常背着老师偷偷涂鸦,所写的文字大部分是通过邮局到编辑部转个圈后“物归原主”,还有一些则是泥牛入海,音信全无。《邵阳日报》发表我的文章,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异样的风景,感受到文学的力量。
随后的日子里,我更加热衷于文学创作,一有空余时间,就认真阅读《邵阳日报》上的文学作品,在稿纸上写写画画。通过阅读,对比《邵阳日报》上发表的作品,我明显感到自己的文字还停留在“学生腔”的层面,读起来苍白无力。于是暗下决心,一方面大量阅读经典名著,一方面沉下心来体验生活、潜心写作。我就这样一边学习一边写作,一边总结一边提高,终于又有一篇篇“豆腐块”在《邵阳日报》上刊发了。在这期间,我先后得到了赵清云、马笑泉、李海燕等报社老师的关爱和指点。在这些老师的指导下,我写作的思路越来越开阔,写作的题材越来越广泛,写作的体裁也趋向多元化,写作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发表在《邵阳日报》上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
有了《邵阳日报》的鼓励,我慢慢将目光转向了其他级别更高的报刊,先后在《湖南文学》《湘江文艺》《延河》《当代人》《江河文学》《人民日报》《文艺报》等报刊发表散文作品30余万字,入选70余种选集。此外,我还参与编写教育部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主题阅读读本系列丛书30余本。
往事如风,历历在目。纵是平常事,亦刻骨铭心。喜欢文学,也许是一时兴起,兴尽即返;热爱文学,一定是一往情深,没有理由。我本俗人,在《邵阳日报》的熏陶下,走上了文学之路。虽不知道自己会在这条路上走多远,但我会一直在心里感恩《邵阳日报》,因为她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
(张亦斌,任职于邵东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