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情深 感恩有你

半生执念,始于初见。

我与《邵阳日报》的情缘,还得从二十多年前说起。

2001年9月我进入邵阳经贸学校读书,次年过五关斩六将成为一名校园小记者。每个星期五的下午,记者站站长把收集的稿件统一送到邵阳日报社,优秀的作品会刊登在《邵阳日报》的“校园”周刊版面。

一个炎炎夏日的晚自习,同桌易莉忽然问我:“桌桌(莉说我们是志同道合的同桌,所以平时喜欢这么称呼我),你毕业后打算去哪里?你的理想是什么?”同桌这么一问,问得我瞬间迷茫。于是,我便在草稿纸上写下《心弦独奏》这个标题,接着洋洋洒洒写下三百多字的随笔。在同桌的鼓励下,我将《心弦独奏》工工整整誊写了一遍,交给了我们记者站站长。

正值十六七岁芳华的我,每天都是心花怒放。一转身,便将投稿的事忘得没影。

一个周六的下午,同学火急火燎地跑来喊我去楼梯口接电话,说是我父亲打来的。宿舍楼每层只有一台公用电话。平时没重要事情父母从不会主动联系我。莫不是家里出啥事了?我吓得瑟瑟发抖。

我提起话筒,轻声唤了声“爸爸”。谁料爸爸一听到我的声音,兴高采烈地说: “满女,你的文章上《邵阳日报》了!”

我将信将疑地问:“什么文章?不会是重名吧!”

“确定是你呢!文章后面有你的学校和班级。你永喜叔到邵阳办事,恰巧在报纸看到你的文章。你叔还把报纸带回了县城,他说回乡下时再带家里来。”

待我放假从学校回到家里,果真看到了刊有我处女作的《邵阳日报》。

我如获至宝地将报纸夹在笔记本里,无论是外出求学还是南下闯荡,《邵阳日报》都与我一路同行,陪我跨越万水千山。

在外颠沛流离的这些年,是《邵阳日报》给予我无穷的力量与信心。

无数个伤心崩溃的夜晚,是《邵阳日报》用文字为我燃起一盏灯火。

不管离乡多远,只要打开《邵阳日报》,家乡就在眼前,方言响彻耳边,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

后来的年月里,我为了生活辗转各个城市,尽管业余时间仍痴迷于阅读,却再也无法静下心来写作。直至2017年又重新拾回笔杆,在《邵阳日报》陆续发表《明亮的故乡》《从寒风中扶起故乡》《曲溪村》《无处安放》等若干乡土诗歌。

《邵阳日报》今年将迎来创刊40周年华诞。1985年出生的我,差不多与她同龄。我们在同一个时代出生,在同一片沃土上成长。

《邵阳日报》,是我青春里的一束光,感恩有你!

(陶小青,绥宁人,湖南省作协会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