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新闻”探析

现代化的通信传输技术和印刷出版技术,为提高新闻时效创造了有利条件,如何使新闻以最快的速度与读者见面?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零距离新闻”应运而生。何为“零距离新闻”?窃以为指事件与新闻几乎同步进行,读者能够在某一事件刚刚发生后就能见诸报纸的相关报道的新闻。

值得指出的是,电台电视台的现场直播不能视为“零距离新闻”,因为现场直播尽管也有切换、解说之类的主观技术措施。但“直播”是纯客观的,一般没有再创造的过程,它只能“等时空”的播放,不可能在整体上有所割舍。但电台电视台播出的“刚刚收到的消息”如果是即时发生的事件,则应视为“零距离新闻”。

作为创刊不到一年的《邵阳晚报》,致力提高新闻时效,特别对于一版要闻版和二版综合新闻版,编辑部要求不允许有“最近”、“日前”、“前不久”之类的字眼出现,“当天新闻”每天登四五条才达标。为此,我们就如何开发“零距离新闻”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4月21日,我们得知4月23日上午市区和所辖各县市将同时召开“严打”综合整治公捕公判大会,由于我们报社与邮局签订的合同规定报纸要在下午13时前送达邮局分投,加之本报出版、印刷等“硬件”滞后,整个出版过程需5个小时以上。这样平时上午9时以后采写的新闻很难当天见报。对于“严打”公捕公判大会这一重要事件,如果当天不见报,就落后于日报。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一重要新闻报道出去,我与新闻部的编辑记者策划了这次“零距离新闻”。

4月22日,担负公捕公判大会报道任务的记者就找到有关部门,了解市区及各县市大会的基本情况。由于逮捕、判决等行为是有严格法律程序规定的,所以对在次日大会上确定逮捕、判决的嫌疑犯、罪犯一般不会有大的变动。为此,记者早于22日就草拟出公捕公判大会的初稿。因事关重大,我拟定此稿发报眼位置,并将初稿交版面编辑组版,23日上午,事件如期进展,前方记者与后方编辑用手机保持密切联系,核对事实。由于客观原因,所辖的隆回县的公捕公判大会临时被取消,编辑在大样上对稿件及时做相应的改动,以确保无误。本报一般在上午11时开印,零售在12时面市,结果是市区和各县市的公捕公判大会在12时左右陆续结束,有关大会的报道23日晚报在12时就与读者见面了。实现了“零距离新闻”目标。

尽管这次“零距离新闻”实践只是一个开端,但采编人员对此感慨颇多。

报纸,特别是晚报(包括午报等)报道“零距离新闻”是可行的。现代的通信传输技术和高速印刷技术,为采编“零距离新闻”创造了基本条件,倚马可待的记者完全可以在几分钟后将稿件传给编辑室,编辑也能在几分钟内将稿件上版(有预约更快)。“零距离新闻”大大缩短了新闻与读者之间的时空距离,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提高了报纸的可读性。为此,“零距离新闻”应成为晚报的一个主攻方向。

采编“零距离新闻”应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采写、编发此类新闻的记者编辑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较强的敬业精神,熟悉法规程序,根据客观规律准确的预测事件的发展。对于记者,要有一挥而就的功力;对于编辑,必须胸有全局、驾轻就熟,处事果断、办事迅速。还有,编辑记者之间不仅要形成合力,而且要配合默契。

“零距离新闻”应破戒审签制。稿件审签是目前例行的制度,这一制度好处多多,但往往延误发稿时机。抢发“零距离新闻”,强调发挥采编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自我掌握采编的主动权,既要快又要稳,文责自负、不出纰漏。只有有关领导机关给予支持和宽容,“零距离新闻”才能成为现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