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大搞“三线建设”。邵阳一度变成重要角色,经济迅速增长,企业繁荣兴旺。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国民经济发生了结构性变革,邵阳经济发展的状况逐渐赶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1991年,对于地处湘西南一隅的邵阳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这一年,邵阳办成了一件大事,举办了“中国邵阳雪峰蜜橘节”。这让国内外有识之士对邵阳刮目相看,也让邵阳市民兴奋不已。蜜橘节期间的商交会,商品成交额高达14亿多。《邵阳日报》对此作了大量报道。
但是,“中国邵阳雪峰蜜橘节”不只是一时半刻的好事喜事。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蕴藏着深邃的智慧,凝聚着美好的希望,故能爆发出振撼人心的力量,焕发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因而,需要一种较大体量、较长篇幅、较多维度的体裁,从不同视角来回顾和体现那些让人津津乐道的日子,审视千年古城邵阳的迷人魅力。于是,我想用报告文学来书写“中国邵阳雪峰蜜橘节”,抒发我这个“宝古佬”的情感。
报告文学具有文学性质,又具有新闻特点,是在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以前,我从没写过报告文学。但我知道,要写好这篇文章,首先要求的是真实性,必须用真人真事撑起文章的骨架。有了真人真事,才有真情实感。打定主意,我就到处收集资料。
在蜜橘节期间,我亲眼看到节日的热闹场景,感受到节日的热烈气氛,亲耳聆听到市领导的讲话和市井百姓的絮语,采访过县区有关干部……但这还不够,我得追寻往昔,探究未来。我去市政府办、外事办、商业局、供销社等单位,还有老同志那里拜访,查询、收集到不少珍贵资料。
在反复走访、阅读资料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认识了邵阳蜜橘:小小蜜橘,成为一个醒目的地理标识,成为经济活动中古老而新鲜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和文明的象征。蜜橘里,包含邵阳人的执着,饱含邵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明确了。因为成熟的蜜橘是金黄色的,标题也就有了,就是“金色的梦"。
1992年春寒料峭时节的一天,我在大信街那座老宿舍里,抓紧下班后的分分秒妙,着手书写。我采用今昔交替的方法,把邵阳蜜橘的前世今生和蜜橘节的时序历程、邵阳领导人的谋划安排、市井百姓的民情意愿,以及民间传说相互交错衔接,像电影镜头一样,把古代、现代与蜜橘、邵阳有关的人和事在文中娓娓道来。这样,文章就不显得生硬、呆板、枯燥、乏味,而是摇曳多姿,令人回味。
但是,光有叙述还不行,字里行间还要有思辨的色彩。这是报告文学的张力所在,也是报告文学不同于一般通讯的地方。但这种思考不是讲理论条文,而是用形象的语言把要说的义理表达出来。比如,在这篇文章里有这样的述说:“邵阳人民在节日之后深刻地剖析自己,毫不留情地向世人抖出将要发炎化脓的‘阑尾’,希望有一把高明的手术刀割掉那危险可怕的一截,尔后发育成完美无缺的生命体……撇开巨大的经济意义不说,蜜橘节称得上是一面镜子,邵阳人用它照见了自己的美与丑、长与短……因为这里有蜜橘的甜蜜,有市民的思绪,有历史的回声。”
我把《金色的梦》书稿誊抄好后,交给了湖南双月刊文学杂志《芙蓉》编辑部。当时我心里没底,不晓得能不能发表。《芙蓉》的主编看了稿子后,说:“这篇报告文学写得好。”就这样,《金色的梦》一稿在当年的《芙蓉》上发表了。
《金色的梦》一文发表后,得到报社领导和同事的肯定。为此,我还获得了市里的嘉奖。
1993年,我以《金色的梦》为书名,出版了报告文学专集。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为《金色的梦》一书题了词,邵阳市市长彭茂吾题写了书名,常务副市长欧阳斌为此书作了序。书的扉页上,英国天文学家阿·安·普罗克特的名言“梦想一旦付诸现实,就会变得神圣”,引起了读者广泛的共鸣。
这篇报告文学的撰写,虽然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但这次回想起来,脑海中依然涟漪荡漾。那是梦想的涟漪,那是历史的涟漪……
(作者为邵阳日报社退休记者、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