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流,在我的人生篇章中,筹办邵阳日报社印刷厂的那段工作经历,始终是最难以忘怀的时光。每每忆起,心间满是温暖与感慨。
1988年4月的一天,时任邵阳日报社社长成希长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来报社之前在工厂做过什么工作。我答道:“学过化工,搞过冷作焊接锻工。因为学得太杂,技术不精。后来又做了几年的采购和零配件外协加工等等。”他亲切地说:“你做过这么多工作,愿意来与我一起筹办报社印刷厂吗?”
我生性喜好尝试新鲜事,来报社三年一直在总编室任组版编辑,每天像裁缝师傅一样拿着尺子将新闻稿一篇一篇划入版样中,然后送往代印报纸的印刷厂。日复一日,早就心烦,听社长这么一说,自然高兴应允。
不几天,成希长社长和陈伯寿总编约我谈话。希长社长说:“经社委会研究,调你筹办报社印刷厂。市财政给了40万建厂。而目前印刷厂除了预留车间外,一无所有。我们向市委保证要在1989年元旦自己出胶印报。时间之紧,任务之重,难度之大,我们要有心理准备。时间只有半年,购买和安装设备,招聘人员和培训都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必须完成。”
“我省目前尚无一家报纸是胶版印刷,都是铅字印刷……我们要做省内最先使用胶印的报纸。”希长社长说。希长社长是位老革命,多才多艺,还参加过“抗美援朝”,说话轻言细语,但看问题分析事情极有水平。他接着说:“根据我们的摸底,这40万搞胶版印刷只能勉强对付……印刷厂要自负盈亏,不能给报社增添负担。报社也不从印刷厂抽取利润。要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争取尽早走入正轨。”他又说目前国内报社用手动照排机的有《焦作日报》,可以到那里取经。
伯寿老总说:“我们之所以选你,是你有一定工作经历,这几年在报社工作认真负责。希望你很好地担负起这个责任。”
从与领导的谈话中,我悟出他们对印刷厂开办早已成竹在胸,对设备市场的了解也很深入。我向两位领导保证一定完成任务。
1988年5月,希长社长、伯寿总编和我踏上了去焦作日报社的考察之路。在焦作,焦作日报社社长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手动照排机的使用情况。他说这种照排技术还是日本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技术,已不能完全胜任报纸出版需要。目前在没有新型机器代替的情况下,只能使用这种技术来完成胶版印刷。我们还仔细参观了他们的印刷车间,了解他们的整个生产流程。
回来后,我们参照焦作日报社制定了设备采购计划和人员招聘培训计划。
当年7月,报社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招考工人,前来报名的有百来人。这些年轻人素质较高,有的高考仅差几分而落榜。通过两次考试,从考生中挑选了十几名参加岗前培训。8月份,我与希长社长赴上海购回了六台手动照相排字机。
接下来,指导老师的人选又是难题。经过寻访,决定选调市印刷厂朱建平同志来指导培训印刷学员。而朱建平没有从事过胶印,只能指导工人简单印刷知识和对纸张的处理知识。这时,资江印刷厂的胶印工人邓志建要求调往报社。经考察后,我去与资江印刷厂协商调动事宜。该厂厂长不予同意,说邓是他们花钱培训过的。好说歹说,最终我们花了6000块钱给资江印刷厂,他们才肯放人。
而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位既懂强电又懂弱电的电气技术员。恰巧,一朋友向我推荐市二中教物理的陈家红老师。经了解,陈老师既会理论又会实践,强电、弱电、无线电样样精通。
于是,机器安装和人员培训同时展开。
接着,我们从湘印机厂购买两台四开胶印机。那时不像现在,当时是“皇帝女儿不愁嫁”,机子出厂不包安装,安装费按机价5%收费。第一台胶印机的安装收了我们3500元,当时这可是一笔大数,我心里直滴血。安装期间,陈老师、朱建平、邓志健与学员们都守在面前观摩。
安装第二台时,我们不要厂家派人,而是雇请安装师傅“接私活”,与我们的人员一同安装,只给师傅500块钱安装费。这样既节省了资金,又让学员们熟悉了机器的拆装和使用性能。照排机的培训主要靠学员们死记硬背刻苦练习,需要大家在短时间内熟背字板上8000多个汉字的位置。通过两三个月的大强度培训,各工段的人员基本上掌握了操作技能。于是,我们就开始实战演练。
为了检验培训效果,先从印制承接的市内几家企业小报开始练手,如棉纺厂、资江农药厂等企业厂报。经过几期演练,印制的厂报得到了好评,从而坚定了我的信心。
1988年12月,邵阳日报社印刷厂正式成立,独立法人单位,为报社下属二级机构。我以法人代表、副厂长的身份管理全盘。全厂共计28人,除出纳是40多岁的杨大姐外,我与陈老师30出头,其余人员都是20岁左右,最小的才16岁。
1989年元旦,由邵阳日报印刷厂印刷的《邵阳日报》出厂了,这是湖南地市一级第一张胶印的报纸。记得天刚亮,希长社长、陈伯寿总编、曾广信副总编等老总们都赶到了车间观看印刷场景。当大家捧起油墨未干的报纸时,都为邵阳日报社能独立印报而欢欣不已。
报纸印出来了,但问题接踵而来。一是由于手动照排机是通过感光材料制片,曝光和显影不稳定,版中文字颜色有深有浅。二是文字改动难度极大,错字修改,有挖补痕迹,要更换文章更是难上加难。版面设计必须精准到位,稍有偏差,便会出现版面空白和文字挤不下的情况。
此外,湘印机厂的四开机是平板印刷机,正反两面要先印刷一面,然后再翻面印。5万多份报纸就要印10多万印,而机器设计速度是每小时4000印,连续不停运转,印刷机承受不了。况且,当时湘印机厂的机子质量也不是挺好,机器故障率很高,经常要去湘印机厂请师傅来修理。加之纸张没有防静电处理,容易出现双张印刷报纸有漏白现象。
为了保证出报时间,我们于1990年又添置了一台四开印刷机。这次安装是我们工人自己安装调试成功的,一分钱都没花,大家都尤为高兴。至此,印刷机的机械故障,印刷厂工人都能自行解决。至于电器上的问题,陈家红老师更是轻而易举就能搞定。
印刷厂办了两年,我们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这时,报社准备“小报”改“大报”,也为了减轻印刷劳动强度,1991年,印刷厂又从湘印机厂购买了一台对开胶印轮转机。这台轮转机重约40吨,基本上也是我们自己参与安装调试的。轮转机印报,改用铝皮PS版,之前自磨自烘的铅板便淘汰了。设备的更新,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缩短了工作时间,更提高了报纸的印刷质量。
1991年随着印刷工艺的创新,北大率先推出了北大方正照排系统。我决定废弃手动照排机,采用北大方正产品。一开春,我与陈家红去北大咨询产品和价位。但苦于资金不够,只能花十几万订购一套方正高清印照排设备。随后分别派陈家红、李立雄、李久昱、周亚萍到北京参加培训,学习电脑操作。
回邵后,这些同志担负起指导工人学习操作电脑和五笔输入的任务。同时,照排车间进行升级装修。照排车间工人边工作,边学新技术。在没有耽误日常工作的情况下,整个车间人员由手动照排顺利过渡到电脑照排。
至此,长期困扰和制约印刷质量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轮转机上了,照排机换了,那原来的设备必将淘汰。如何处理旧设备又成了一大难题。此时,沿海一带正在大力制造一些仿制产品,包装印刷成了热门行业。而湘印机厂的四开机正好迎合这种需要,一下成了热销产品,机器出厂价格也随之大涨,一台新机出厂价由原来7万多涨至12万。于是,有广东用户希望能通过我们和湘印机厂的关系,帮助购买印刷机。我乘机向广东客户推销我们的旧机器,并现场操作给他们看。客户看后甚为满意。我们将三台四开机卖给他们两台,按8万元一台,并搭售六台手动照排机。胶印成功后,我们派邓志建去广东安装并指导操作机器,另外将老式磨版机和烘版机全部一次性处理。
1994年的元月,我从邵阳日报印刷厂厂长一职转任报社办公室主任,至此离开了我倾注了无限情感的5年半的印刷厂。
如今,我也退休多年,但那段筹办印刷厂的经历却深刻铭刻在我的心中。我心中充满了感激,感激报社的好领导,感激每一位与我奋斗的伙伴,感激给予我们帮助与支持的同事和朋友,是大家共同铸就了这段难忘的回忆。